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2年专题 > 走进城市的记忆 > 工业遗存 > 正文

阅读老建筑|老厂房见证“开源”精神

2022

05/13

09:3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图为2022年5月9日,开源机器厂旧址俯拍。(李霖 摄)

  五月的梁溪河畔,初夏阳光微暖,岸边花草葱茏,正是最美的季节。京杭大运河里的船只来来往往,黄金水道依旧发挥着作用。在两河交汇处的湖滨路11号,多幢红砖老厂房静静守候在岸边,从开源机器厂到无锡机床厂,这里见证了中国自主制造的兴起、铭记了公私合营的创举,也是无锡人在工业制造方面自强不息、不断突破创新的一个缩影。

  图为原来的“大件”车间改造而成的商业项目。(黄孝萍摄)

  工厂建筑跨度数十年

  在湖滨路上的无锡市民族工商业档案馆的一号楼旁,有一栋坡屋顶的红砖老厂房,无锡开源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智跃介绍,这栋厂房建造于1948年。多年前,这里是木质窗户,屋脊两侧设有高侧窗,有利于空气流通。吴智跃表示,坡屋顶、红砖、外墙不涂水泥,是按照欧式工业厂房的样式进行设计的,多年前他们翻修厂房时,发现上面的彩钢瓦还有USA的字样,估计建筑原料也是漂洋过海而来。而档案馆沿湖滨路的一幢大楼,方方正正,则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前苏联建筑样式,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也是无锡现存为数不多的苏式建筑。

  在运河外滩的一间厂房,现在内有咖啡馆等多种业态,是许多影视剧拍摄的取景地之一。墙上的铭牌显示这里曾是机床厂的大件车间,建于1967年,为单层五跨,呈矩形状,南北81.25米,东西75米,南北向共12开间。开间均为6米,东西5跨均为15米。这是老机床厂中最大的一间厂房,西段是机械加工区,东段为装配区。行进中间一跨时,顶上的钢梁还可看到“安全操作执行好,事故一定会减少”“清清楚楚把班交”等各种生产标语。

  档案馆所在的1号楼,则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办公楼,水泥楼梯,斑驳的小颗粒马赛克瓷砖外墙特别有年代感。

  作为开源机器厂旧址,这里既有厂房,也有办公楼,年代跨度也非常大,见证了工业建筑的时代变迁。2007年,无锡开源机器厂旧址被列入无锡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些建筑分布在现在的运河外滩和无锡市民族工商业档案馆内。吴智跃表示,这里完整保留跨度数十年的工厂建筑,在无锡实属罕见,不仅见证了企业成长,更是时代的缩影。

 

  图为保存下来的上世纪80年代造的办公楼,外墙斑驳有年代感。(黄孝萍摄)

  开源精神,在建筑背后闪着光芒

  在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中,荣氏企业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他们先后创办了12家面粉厂和10家纺织厂。这些企业中所用的设备大多来自国外,每次设备的维修和翻新受限很多。为此,荣德生一直想要建立一个自己的机器厂,解决维修和制造问题。荣家人最终在水陆交通方便的蠡桥附近购地建厂,1948年4月17日,开源机器厂举行破土典礼,其命名取自“开发我国工业之资源耳”,表达了中国人在机械方面期待突破的决心。厂房由当时的上海国华建筑公司设计承建,主厂房中的第一、第二金工场按照国外图纸施工,其他建筑自己设计,后来的铸工场、发电间、食堂等也在1949年春季前相继完成。

  1949年,无锡解放,开源厂内的护厂队妥善保护厂区,机器设备完好保存下来。1952年,这里实现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无锡机床厂”。从此,这里的厂区面积、生产设备、福利设施和员工人数都较之前翻了无数倍,企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里生产出全国第一台磨削直径最大的M250型内圆磨床,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常规电器到数控系统,从单机自动到自动连线的技术创新之举从未停止。无锡机床厂的产品技术曾代表了国家水平,被称为机械工业发展“十八罗汉”之一。

  伴着企业退城进园的决策,老厂房迎来了新发展。其中一部分成为运河外滩休闲街区,共分三期开发,定义为“生活美学博物港”,其间曾聘请了设计大师隈研吾作为总规划师。街区举行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社会展示月、国际双年展、TEDX 演讲、青年创意节、音乐会等,为锡城市民带来诗和远方。而变身为民族工商业档案馆的老厂房,则传承着无锡的工业发展史。

  (记者 黄孝萍/文、摄)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