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阅读老建筑|米码头畔大粮仓

2022

04/24

10:3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说起唐氏仓厅,在锡东严家桥古镇可是鼎鼎大名,这是一组有名的大粮仓,属于唐氏家族建筑群“唐苑”的一部分。从古到今,民间都有“广积粮”的传统,而唐氏仓厅这一历史建筑是当年江南大米仓、无锡米码头繁荣的重要例证。

  当地人 多称其“露天囤”

  “苏湖熟,天下足”,承载着“鱼米之乡”烙印的严家桥古镇内保留着米码头、布码头等传统建筑。这里矗立着四座露天大粮仓,圆形、砖木结构的建筑外观颇为奇特,白墙黛瓦和气窗的设计,则透露出一丝“近代”的气息。

  经过岁月的洗礼,粮仓外墙已然褪色为斑驳的灰白,粮仓屋顶覆盖黑瓦,中间有一道类似中分的分隔线,线条上部,都有一扇铁窗,在墙外拴牢,“这就是气窗,粮食放满了也要透气的。这些粮仓我们都管它们叫露天囤,每个能存粮百吨以上,建于1971年前后。”羊尖镇的地方史专家沈冲介绍,这四个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粮仓的旧址即为唐氏仓厅。唐氏仓厅见证了唐家发展为工商巨子的辉煌过往。1860年,唐懋勋为躲避太平天国战乱来到严家桥,在当地市集开办“春源布庄”后大获成功。适逢战乱,地价大跌和人口锐减,凭借布庄等的经营收益,唐氏家族成为彼时无锡东北部的首富,陆续在当地购置6000多亩田地。严家桥历来是产粮区,当时的唐家逐渐在布庄南面建起粮仓,用以储备租户上交的粮食,同时依托建起的唐家码头,由永兴河直通大运河和无锡的其它水上交通运输河道,带动唐氏家族以及整个周边地区的商货、粮食等水运,形成水上物流集散中心,严家桥随即成为显赫一时的“四码头”地标:布码头、米码头、书码头、医药码头。

  唐氏粮仓已由着战火等原因而消失。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产粮区,为响应国家“普遍建设谷仓、建设战备仓”的号召,在古镇的码头边原唐氏粮仓旧址上新建成无锡县粮食局的储粮仓库,是当时无锡地区最大的粮仓。

  老粮仓 化身文化会客厅

  “唐苑”作为无锡工商文明的生动载体,保护和修缮一直在进行,是首个“江苏省港澳台文化交流基地”以及“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唐氏仓厅正是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建筑之一。不再具备储粮功用的四座圆形粮仓建筑,2021年12月被改造为经纬堂、嘉风堂、拾光堂、明珠堂四处现代文化场馆,其内陈设了展示无锡米码头文化以及近代农机具等地方文史资料,对所有游人开放。

  今日的粮仓外貌是旧的,内里已经重新契合时代的呼唤,改造成为不同特色的主题场馆,更像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会客厅。从空中俯瞰,围聚起来的唐氏仓厅就像四柄巨伞,罩护着枕河而居的古镇居民。“伞”与“伞”之间,则是青砖和花径,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晴好的日子里,粮仓独特的建筑风貌以其特有的历史印记,总能吸引各路年轻人前来拍摄。步入其中,鲜活的地方文史通过声、光、电形式呈现,娓娓讲述无锡米码头的来由,内涵丰富。

  经过文创设计和改造后的老粮仓激活了村庄生活,成为当地人“家门口的好去处”。严家桥人热爱锡剧,锡剧博物馆的室内舞台就在粮仓的一墙之隔。场地修整后,当地人隔三岔五前来听戏、排练。这四个粮仓,以及周边平整的晒谷场,同样是当地人喜欢和熟悉的戏曲“舞台”,说戏、学戏,是这个古镇最有生命张力和乐趣的事。(记者 陶洁/文、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