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2/18
10:3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荡口,是无锡市锡山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存有一定数量且完好的民国建筑,孟渊里洋房正是其中最耀眼、著名的中西合璧洋楼之一。它是上海石库门式住宅,位于锡山区鹅湖镇荡口人民路66号,始建于1927年。近百年过去了,矗立在街区中心的洋楼三间两层带二厢房,砖木结构依然坚固完好,保留着昔日的风貌。
孟渊里洋房主人不姓“孟”
民国时代,“无锡小上海,荡口小无锡”的说法叫得响亮。时代吹至无锡的新风,“资本”最先嗅到了风向。依托发达的水路,傍湖枕水的荡口热闹繁华,百业兴旺,成为苏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粮食集散地和苏锡虞之间的一大商业码头,由此也诞生了一批实力优渥的实业家。这些成功的商业人士追求时尚,在家乡建造洋房以彰显门第。
不太为人所知的孟渊里洋房可以说是荡口出现最早的建楼式样,比当地最大的蔡鸿生洋房还要早了七八年。其诞生见证了一位荡口人的励志传奇。76岁的华金生从小生活在荡口街上,熟知街区的历史和名人故事,整理街坊口述素材和相关资料后得知,孟渊里洋房主人为出生于1871年的荡口人徐孟渊。30岁左右,从事漆匠和鞋帮生意的他到上海发展,因头脑活络,经营有门道,积累了一定财富。1910年左右徐孟渊先在上海开了家小客栈,生意兴隆。1912年,和其他几位荡口同乡合资开办孟渊旅馆,地点位于今湖北路与九江路交界处,由徐孟渊任总经理。到1924年又开办上海东方旅馆,后改名长征旅馆,凭借在旅馆经营方面的人脉熟稔和八面玲珑,徐孟渊成为上海旅业协会总裁,也被昔日有关新闻报道为“上海旅业巨子”。其间,徐孟渊心系家乡发展,成为乡贤代表,于1922年和其他资本参与投资了当地晔晔电灯公司等实业的开办,名噪一时。
沪上显名发达后,徐孟渊筹备在老家荡口建造洋房,于1927年聘请来自上海的匠人采用石库门新设计和一些无锡少见的建筑新工艺在闹市区建造住宅。建完后,和家眷在此居住了一段时间。“现在的人民路以前其实是条河,名叫直湖,洋楼内的人出门都要坐船,驳岸修得也漂亮,别有风情。”家住孟渊里洋房对面的钱老伯小时候经常到洋房来玩,他们住的地方都属于河的“下塘”,即水域的西面,水域的东面一般称为“上塘”。
老楼深藏精彩旧梦影
孟渊里洋房堪称民国洋房建筑中的上品,结构精巧,装饰考究。法式建筑符号鲜明,如拱穹、横向装饰线脚、纵向柱式等,石膏线条、吊顶、浮雕天花板等内部装饰在当时属于新事物新材料。抗战后,洋楼便人去楼空,徐家人多数奔赴上海租界等,未再回归。后被征用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康复诊所之一,也曾陆续作为派出所、基层法院、司法所、社居委、拆迁办等办公场所,如今整理空出。
身处繁华街市,历史与乡愁在这幢老洋楼身上和谐相融。外立面富有质感,深灰色主色调的砖墙上,线条、拱门包边等则用红砖勾勒。外墙为清水墙,磨光砌就,保存较好。和当地其他众多粉墙黛瓦的传统建筑相比,这栋洋房在建筑内外的材质、色彩等选用方面都更“洋气”,目前是无锡市历史建筑。
“以前门口中间有漂亮繁复的门楣,是立体大气的砖雕,很见手笔。”在华金生和老街坊们的回忆中,实际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左右的孟渊里洋房是新潮海派的石库门建筑,也是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的映射。
这种只有“一爿”而非多进的建造理念被称为“独脚墙门”,方正而带有对称之美。步入内院,地面铺有法式彩色地砖,是一种哑光而颇有质感的陶瓷砖,米黄色底红色拼花的地板即便在今日看来也是别致鲜艳。落地玻璃窗通长透亮,木门窗内镶嵌的都是进口彩色玻璃,绿色玻璃玲珑剔透。部分内门窗则选用更为斑斓艳丽的宝蓝色、红色、黄色等玻璃,和深色实木家具搭配,带来几许海派风情。楼梯和二楼均铺设实木地板,套房内有独立卫浴设施,这些在当时都是开先河的新派手法。 (记者 陶洁)
(本版照片均由陶洁、李霖拍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