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阅读老建筑|历史景深里的徐氏义庄

2022

03/04

10:58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古镇荡口,古宅大院甚多,镌刻着显赫门第烙印的徐氏义庄,建于老湖桥下,拥有罕见的9开间大门面,是徐氏家族赡族恤困的见证,虽曾历经祝融光顾遭到毁坏,也曾作为学堂使用多年,眼下,移建、改建后的徐氏义庄,化身光影和陈列艺术“实验者”,随着去年古镇焕新开街,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网红打卡地。

  “红墙门”后建起义庄

  荡口徐氏由苏州徐氏清朝初期迁居而来,按照当时徐氏世祖级别,宅门可用朱漆,因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太过有名,这里的人更喜欢用“红墙门”来称呼当时的徐家大宅院。湖桥徐家源自清代进士、礼部主事徐焕,迁居到荡口的后人建造的“红墙门”宅院起初是一座11开间、10进深、拥有100多间房间的大院,是厅、堂、廊、阁、库、厢房等齐备的对称建筑,飞檐鸱吻、马头高墙,高大轩敞。占地1800平方米的徐氏义庄在徐氏宅邸右侧,稍晚于大宅院建成,9开间、4进1弄堂40间房的格局堪称显赫,不仅在荡口,在整个无锡也属豪奢难得。

  徐氏家族几经遭变,大宅院屡次遭遇火灾侵袭,精华房屋已难觅影踪。76岁的荡口文史爱好者华金生介绍,徐氏义庄以前叫做南洲义庄,第一代庄主叫徐养安。这个义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便成为当地借用的学堂所在地,徐姓、奚姓、华姓的孩子在此上学,后成为湖桥小学堂。解放后义庄房屋成为老湖桥小学(曾称荡北小学)的校舍,达到9个班级、300多学生的办学规模。21世纪初,该校并入荡口中心小学。久染“文气”的义庄房屋,因长期以来都是学校而获得了良好完整的保护,也拥有了历久弥新的人文底蕴。

  江南义庄文化的缩影

  历史上义庄不少,而为之建纪念馆,且成群的,江南仅见荡口。建立义庄的出发点,首先是族内救济,扶助对象主要是族内贫困弱势人群。但除了这些偶发的善举,荡口义庄作为江南乡间最有力的经济组织,加上当地文化教育昌盛,其功能发展提升至更大范围。荡口古镇云集了江南最密集的义庄群,共有12个大小义庄,徐氏义庄是当地较大的义庄建筑之一,也是少数外姓建立的义庄。最后一代庄主徐南甲,是清代无锡有名的中医,以擅长看肾病出名。

  范仲淹在苏州首创义庄文化,由家族捐田捐钱扶危济困,“置上田十顷于里中,以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古镇荡口将义庄文化保留发挥得最好。有记载,荡口非一代国学大师钱穆的出生地,钱穆父母效仿“孟母三迁”,租居荡口,孩子小时在当地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钱穆虽家庭贫寒,正是“受荡口义庄的照顾忧恤,得以就读常州府中学”。

  “打开”古镇新青春生活秀场

  顺着青砖步道行进,昔日的深宅大院庭院深深、草木葱茏,一派岁月静好模样。背弄串连起原本并行不相通的屋宇,为风雨中的行进带来庇护。廊檐颇有看点,两排平行但有高低的木椽为简约设计带来精致视角,廊檐下的石条古镇的老人们称以前是通长的,移建后变成了条块状,圆木廊柱下则垫着和先前一致的老石台。

  复建后的古镇,新旧杂陈,新旧相融。格局是“旧”的,味道却是“新”的,融入现代因素,适应今日需求,沉浸式文旅策划主题让此处变得更易“触摸”。今日的徐氏义庄,成为烘焙实验场YOUNG工坊,昔日学子们挑灯苦读的遐想,化为游人从窗格里向内探头的愿望。工业风的射灯和玻璃柜内的精致展陈作品,将古典与现代“跨界”“混搭”出新的氛围。工坊外立面为落地木门装饰面,顶部有格纹雕刻,依然充溢着时光之痕的古镇气息。偌大的工坊打通了旧时义庄多房间的“隔断”布局,以更平面而阔大的方式带来当代装置艺术展所需的空间感以及更佳的视野和光线,其内云集了翻糖、咖啡以及巧克力等精致烘焙要素的展示、培训以及销售,成为活色生香的美食博物馆。(记者 陶洁/文、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