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拾遗记|无锡精微绣:方寸间尽显江南温柔

2022

10/17

10:46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不浓不淡,恰到好处,不动声色间,一展江南温柔。”这句话,是无锡精微绣最真实的写照。刺绣是一门对抗时间的精美艺术,不管外界的纷纷扰扰,绣娘们始终埋头苦干,专注于手上的针线与丝理间的千万种变化。要想做好这门精细入微的艺术,绣娘们的内心必须是安静的,无锡精微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红育也是如此,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让她在这座刺绣的高峰上看见了绝美的风景。

  懵懂的选择,数十载的坚持

  锦上添花说的便是刺绣,装点万物,美在生活中,是其历经2000多年仍表现出极强生命力的秘诀。自清代起,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中的无锡精微绣更以卷幅微小、构思巧妙、绣技精湛被誉为我国刺绣艺苑的“奇”技。

  1978年,15岁的赵红育因机缘来到了中华绣品厂,也是在这里她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老师——锡绣大师华慧贞。青春懵懂的赵红育,对于这门手艺并没有过多的热爱,只是觉得新鲜。一次偶然的选择,谁也没想到这一绣竟是数十载。纵使是现在问及当时的选择,赵红育也只是坦言:“那时的人没有现在的年轻人选择多,我们只是干一行爱一行。”

  “一根丝线分到七十分之一,甚至于百分之一,一根针缩到十分之一,在黄豆大小的人脸上描绘出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呈现出丝理色彩的变化。”在前人的经验和技法的基础上,赵红育首创了双面精微绣,让绣品正反两面都呈现出精致华丽的立体图案,这一全新的尝试震惊了业界。《丝绸之路》等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被多个艺术馆、博物馆收藏。当人们看到《丝绸之路》这幅作品时,惊叹溢于言表,二十一峰骆驼、四匹马、五头毛驴错落有致,二十四个人物形态各异行走在沙漠之上,千年前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跃然眼前。

  传承和创新两条腿走路

  商业经济的冲击、日新月异的产品,刺绣行业迎来了巨大的生存考验。在最艰难的那几年,赵红育几经抉择,最终还是选择坚守。同时,她也明白无锡精微绣要想能够长久地走下去,必须要用传承和创新两条腿走路。

  刺绣一行,本身就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要想崭露头角,努力和天赋缺一不可。对于年轻人而言,机会、行业选择空间都很多,很少人能够沉下心来。在赵红育的工作室成立之后,她培养了几位绣娘,但她也感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同的绣娘对同一件作品的表达也并不相同,每一个色彩的渐变、形的塑造,想要表达的意境,都是绣娘一针一线勾勒出来的,全凭自身的领悟。绣娘们能否从“手熟”到“心熟”,还要依靠艺术积累和感悟,艺术观和世界观决定了她们最终能到达的高度。

  从传统的装饰画、摆件,到如今的文创产品,赵红育在传统文化的创新上也有自己的心得。一件精美的精微绣作品,少不了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投入,自然而然它的价格也会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更为实用、接地气的文创产品,往往能吸引更多人为这门艺术驻足,将刺绣融入围巾、背包、香囊等生活用品的创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非遗进校园、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展演等多元的表现形式,让刺绣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现其美,也让其有了传播、传承非遗文化的新路径。初坐清晨时,抬头已入暮,从一针一线的刺绣芳华,到一丝一缕的文化传承,赵红育迎来了非遗新篇章。

  (殷婉婷)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