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5/24
09:35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百”姓起源( 62 )
都
都(dū)姓始祖公都子,战国时期齐国人,孟子学生,载有:孟子卷十一之五“孟季子问公都子”章中。
个人档案
都大明 72岁 餐旅文化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
我想对党说
中华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正给我们指明着方向,增添着力量,让我们充满着期望。
参与开创餐旅和烹饪系列技术培训和考核标准;创建江苏餐旅专业、江南大学旅游经贸分院酒店管理类专业;两次获省高等教育成果一、二等奖、全国职教协会一等奖……在都大明的工作生涯中,为国内外培训餐旅类师资百余人、学生万余名。如今,已然可以享受退休生活的他,依旧在为餐旅教育文化传承传播挥洒汗水。
记者见到都教授时,他正拿着一叠打印的资料翻阅、书写,这是他近段时间在忙着的工作——修订之前编写的《现代酒店管理》教材,这已经是他修订这本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第三版了。
都大明告诉记者,接触餐饮是在1974年回城后被分配到饮食店上班。一开始他被派到中山路上一家叫作“又一村汤团店”的小饮食店,在店里的一年多时间,老师傅教会了他做汤圆、玉兰饼……
1976年,他被调往饮食中心店,参与整个中山路北段所有饮食店的管理。这期间他开始正式学习做菜,“每周四的劳动日就会跟着江南菜馆的倪庭鹤老师傅学做菜,那可是无锡首屈一指的本帮大师。”两年后,他又被派去主管工农点心店。
1979年,由于全市开展技术考核需要,都大明被调往无锡饮食公司的考核办公室担任主任,对厨师、面点师、糕团师、服务员、会计等6个都比较熟悉的主要工种组织考核,主编6个工种的培训教材,由此开始接触“培养行业人才”。
1985年,升任无锡市饮食服务公司领导的都大明组建了无锡烹饪技术教育中心(校),兼任校长。将江南酒家作为示范酒家,首先与江苏省无锡商校产教融合,校企合办了江苏省第一个餐旅中专专业。省内国内的烹饪大咖乃至文化大家一个个开讲座,示范不断。来自全省的学生师徒结对,工学结合,专业人才迅速成长。餐饮行业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教育中心还与江南大学、东南大学合作在江苏省率先举办了餐旅管理成人大专专业,为餐旅管理人员开辟继续教育的途径。
上世纪末,都大明调往当时的江南旅游经贸分院专注餐旅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在参与申办旅游英语本科专业后,着力申办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随即连续率先在全省申办了会展运行与服务专业和休闲服务专业。这些高职专业逐渐成为了江苏省示范专业,酒店类专业群后来还成为全国示范专业群。
多年来,都教授编写了多部专业相关的教材和书籍。高规格的《中国名菜譜(江苏分册)》就编了好几年时间,都大明是《中国名菜譜(江苏分册)》的三总纂之一。在编书过程中,他还帮助好几个地区发掘了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名菜,如沙河鲢鱼头,即现今的天目湖鱼头等。
“退休后就主要做了三件事。”都教授介绍,第一件事就是推动主持非遗的申报以及参与评审。“无锡菜、无锡船菜、崇安寺皇亭小吃,都申报了。”2015年,省级非遗项目评审,无锡以锡帮菜、太湖船菜、太湖船点为代表的9个项目入选,占全省饮食类传统技艺项目的近一半。第二件事,将在职业教学生涯中积累的好的经验传授交流到全国相关院校和各地餐旅行业。第三件事则是在2014年市商务局成立了都大明餐旅文化大师工作室。
“我是1985年3月1日入党的。退休前也被评为市优秀党员。”都大明表示,多年来,作为党员一直谨记完成好党组织的任务,比如办教育中心,就是上级党委给的任务。在编写、修订教材时更是坚决维护党的思想和新的理念。‘
(记者 张颖)
援藏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看到当地万家灯火,百姓生活安逸,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详情]
2021-05-22 09:40:18 来源:
江南晚报
念党恩、听党话,做合格党员 [详情]
2021-05-23 18:57:11 来源:
江南晚报
作为青年干警,更应挺身在前、勇挑重担,为无锡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添砖加瓦。 [详情]
2021-05-21 09:30:33 来源:
江南晚报
党在我心中就是一座灯塔、一杆旗帜,让我敬仰、引我前行、促我奋进。 [详情]
2021-05-20 10:52:19 来源:
江南晚报
愿扎根基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创新艺术扮靓更多的新乡村 [详情]
2021-05-19 10:14:58 来源:
江南晚报
百载风雨洗礼,历久弥新;百载峥嵘岁月,初心不改。传承百年荣光,激发奋进力量。愿党永葆生机,愿党再创辉煌! [详情]
2021-05-18 14:00:13 来源:
江南晚报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