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习俗 > 正文

端午粽情

2024

06/11

10:23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传统节日端午来临之际,大街小巷、超市店铺,粽子的香味飘逸。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食品如何多样,粽子作为端午节的必食之物,始终占据着节日的主角地位,从未曾缺位过。

  在以前的记忆里,包粽子、吃粽子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似乎不吃粽子就如同没过节一般。每到端午节前,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母亲把新鲜的粽叶根部尖角剪去,用开水烫过,使其更有韧性,不易折断,同时早早备好了食材。竹筲箕里装着糯米,大面盆里泡着粽叶,摆开“战场”。不用打招呼,热情的邻居们便会主动伸出援手。大家一边娴熟地大展身手,一边闲聊着家长里短,整个包粽子的过程呈现着欢乐的氛围、融洽的友情。

  无锡人包的粽子,最有代表性的是“小脚粽”,外观好比旧时妇女的“三寸金莲”,非常形象。包粽子绝对是个富有技术含量的活,三片粽叶排开并相连,尾部大头卷成漏斗状,填入糯米(或糯米红赤豆、糯米蚕豆瓣混合),将粽叶细长的一头弯曲包住糯米绕过尖角,形成一个三角形。底部再添一张粽叶,将三片粽叶的剩余部分包进。粽子上部开口处用拇指压实糯米并再次填满,将后添的粽叶盖过开口,包住尖角,再分别以各种颜色的棉线扎紧,用来区分粽子的用料。常见的白米粽、赤豆粽、豆瓣粽,一般蘸着白糖吃,属于甜味粽。家境好一点的人家,还会包咸味的肉粽。过程略为复杂一点:五花肉切块状,加入酱油、糖、料酒提前腌制一夜充分入味。糯米中加入酱油、味精、盐拌匀,以突出咸鲜味,实属当时的粽子“精品”。

  包粽子貌似简单的操作,却是巧劲与技能的融合、智慧和经验的体现。初学者往往是形状“惨不忍睹”,或者是烧煮后完全“散架”,须经多次实践才能深谙要领。“小脚粽”棱角分明、口感紧实、咀嚼粘牙。端午节前后,家家煮粽,户户飘香。人们还把咸鸭蛋与粽子同煮,熟咸鸭蛋呈淡淡的咖啡色,顶端空白处分明。蛋白洁白细腻、蛋黄油多味美,自身的鲜香同时融合了粽叶的清香,不管是搭泡饭还是当作下酒菜,都是当时平日里不常见的美食。

  母亲有一手包粽子的技术,我自小耳濡目染,学得有模有样,竟也深得真传。如今,市场上的粽子品种五花八门:火腿粽、海鲜粽、蛋黄粽、栗子粽、乌米粽……可不少人唯独喜欢自家包的、无任何搭配物的白米粽。时至今日,还有因拆迁而分散居住的老邻居,邀我前往包粽子。曾有人戏称我“男做女工,越做越穷”。我笑答:“此生没有发财命,健康快乐即可行。”

  儿时只知道粽子是独属于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后来才明白,它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知识的积累,更懂得了粽子在民间体现着美好的愿景:与“众”谐音,寓意人丁兴旺;与“中”谐音,寓意高中功名;与“宗”谐音,寓意怀念祖先。这就为粽子赋予了新功能:情感的寄托、愿望的承载、文化的传播。

  粽子作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物流传至今,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把糯米,饱含思念情感;数粒赤豆,点缀人间美满;几片粽叶,包裹幸福安康;五彩棉线,系着美好愿望……(夏杰)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