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5/25
08:20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一波重塑长三角产业生态的浪潮,正在东海边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起磅礴力量。
5月24日,市委书记黄钦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勾画了他的一体化构想:东向接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北向引领辐射锡常泰跨江发展,南向协同联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西向推动湖湾一体发展。在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过程中,无锡正做好这四篇文章,为未来打开发展的广阔空间。
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全面融入”就成为长三角“一点居中”的无锡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和现实选择。借助国家战略力量,打开区域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协同中实现城市能级之再提升,潮流涌动之中,太湖之滨盛景今更胜昔。
从共识到行动,一体化摁下快进键
“如今提起长三角,谁还会说这只是个地理概念的冲积平原呢?”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说,“长三角”实际上已经固化为一个经济概念。
长三角一体化的雏形,可以往前追溯到1982年,上海经济区规划建立,周边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苏锡常、杭嘉湖等城市被纳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立,一体化发展首次确定了协调机制;2005年12月西湖畔,第一届长三角城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战略纲要出台;2018年初,由三省一市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挂牌成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
40年的发展演进,在沈开艳的观察里实质上是“一体化”认知不断深入、深刻的过程,并在升格为国家战略后将“获得真正的发展”。
对于两翼联动沪宁发展带和宁杭发展带、东西沿江交通线与南北连接线纵横贯通的无锡而言,这是不可错失的战略机遇——空间地理的C位优势,必须对应以经济领域的主角担当。市委书记黄钦曾表示,无锡是国内循环的重要节点,也是我国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枢纽,是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一块关键“拼图”;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不断提升与“三省一市”的协同性、与国内市场的适配性,无锡要为长三角率先形成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前瞻谋划、扎实行动,迅速在全市铺陈开来:
2019年7月,无锡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擘画了线路图:努力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绿色生态标杆区、综合交通枢纽区;
当年12月初,无锡在省内率先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无锡行动方案》。月底的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东向接轨融入、北向引领辐射、南向协同联动、西向湖湾一体的号令,吹响打好长三角一体化主动仗的号角;
去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节奏更加密集、行动更加紧凑,市级每两个月一次的专题会议、大大小小的调研走访中,“从全局出发去谋划、用自身探索为全局做贡献”的理念一遍遍在描摹加深。
一位基层经济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一体化发展是和高质量发展相互渗透的战略组合,进入到“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加快资本、人才、技术等优质要素在长三角地区高速、高效、高质量聚合,这种跨行政区域的合作是长三角城市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由之路。
由共识到行动,寻找区域合作的旋风从无锡吹向周边:去年,由市长杜小刚率队,无锡在上海举办了近年来首次以科技合作为主题的洽谈会;一个多月后,一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合作洽谈会开到了西湖之畔,“物联网之城”和“互联网之都”牵手,书写“双城”佳话;更为耀眼的是去年亮相的太湖湾科创带,作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引擎,无锡将借此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1+N规划和政策体系,协同联动沪苏浙皖“环太湖”城市群,在四大圈层联动,推动构建由内到外、从弱联系到强链接的创新经济生态圈。
产业创新协同,要素在区域间流动重组
上汽集团在无锡的布局呈现多元化之态势。本月底,其与无锡高新区合作的百亿发展基金即将官宣。在这之前,北有上汽大通,南有和博世、威孚联合成立的联合电子,都在无锡发展势头正好;和英飞凌合资进军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IGBT,2019年底全球最先进的功率半导体模块在无锡工厂正式批产。公开信息表明,在一芯难求的局面下,IGBT的保障供给令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稳稳驶入快车道。
长三角一体化基于比较优势实现分工,若干经济主体为谋求共同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和重新组合,最终重塑经济地理空间。
无锡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市工信部门分析,从传统重工业、轻工业,到新兴互联网、新能源汽车,长三角是中国产业体系最齐全、产业链条最完备的区域。尤其自2018年底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提出以来,与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相关的基础设施如物联网、车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在新老基建项目中的占比逐步提升,为区域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这也是长三角产业“连横”的现实基础。
市场逻辑的强驱动、政府逻辑的强牵引下,产业协同合作如静水深流。最为典型的就是华虹项目。
2019年9月17日,华虹无锡一期12英寸生产线顺利建成投片,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在本月全面达产,提前实现月投片4万片的目标。作为长三角一体化联动沪苏两地的重大产业项目,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是华虹集团走出上海、布局全国的第一个制造业项目,从签约、建设到投产达产,各时间节点均比原计划提前完成,写就了沪苏两地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佳话。
产业协同加速融入一体化。滨湖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因为区域内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强劲发展,2020年落地滨湖的38个重大项目中,接近一半是从长三角区域内转移过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新“打法”随着新需求而出现。
继在上海驻点招商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后,滨湖区又酝酿新动作——驻沪“飞地”科创孵化器年内将揭牌。继去年江阴高新区在上海张江设立科创孵化器后,这种将创新前端触角前移到科创资源丰沛地区的模式,正为越来越多的板块和企业所青睐。
飞地模式的出现,源于对自身区域高端科技资源不足的担忧。在江阴,不仅高新区主动出击设立科创飞地,不少企业也将研发中心设到了上海,探索“柔性融合”。贝瑞森在上海租用办公室,招了三位员工,负责毒理代谢和临床试验。董事长顾铭坦陈,高级研发人才在江阴本土的比例特别低,而且把人员招到江阴的难度特别大。
江阴高新区负责人介绍说,建设“科创飞地”不仅是孵化模式的创新,更为两地协同提供了有益尝试,以孵化器为链接点,导入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金融、高级人才等资源,将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反向的“输出”也在进行。去年8月,江南大学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在南京白马镇签约落户;9月份,江大和浙江嘉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食品科创平台。江大最为王牌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如同飞散的蒲公英种子般在长三角落地生根。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当下的重中之重,当属科技创新。他认为创新一定是突破一地一城的大范围的行为,“科创一体化”这篇文章刚破题,却是未来最有希望、最见显示度的。
做强“无锡造”贡献长板,打造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去年4月份,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无锡有了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由华进半导体牵头,集合了周边数十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技术的研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士认为,这种联盟性质的创新平台,是实践一体化相当不错的形式。可惜,“目前在无锡这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并不多”。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在跨城市和同行交流时都有相同的困惑:当前长三角工业竞逐已成定局,对重大项目的争夺势必愈发激烈,“竞争是主线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合作?”
唯有做强自己的优势产业。产业部门的人对此很清醒:在同等级城市之间的竞争压力下,无锡要构筑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在市场之手的推动之下,产业链上下游会自然形成配套的需求。
“产业是根本。”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彭飞眼中的无锡,之所以能吸引高端人才,靠的不仅是政策,更是产业格局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升级是根本的“金钥匙”。
拉长“长板”、贡献“长板”。在市工信局的年度任务清单里,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被视为“重点中的重点”,实施路径则是“105”工程——打造10条优势特色产业链(集群),重点培育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材)、云计算和大数据、“两机”等5大产业地。
这背后蕴藏丰富的内涵:向科创要竞争力,瞄准“长三角区域科创中心”目标,积极部署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向人才要支撑力,以超常规的力度引才,以超一流的待遇留才,以超预期的机制稳才;向环境要驱动力,真正让市场主体感受到“我”在无锡发展“无难事”,无锡党委政府为“我”发展“悉心办”,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做强“无锡造”这个话题上,不少专家和业界人士都不约而同地将“数字经济”视为关键的突破点。
2020年初,工业互联网企业雪浪数制创始人兼CEO王峰沿着太湖走了一圈,找到了天能集团等多个新客户,让他发现,即使疫情困住了“脚步”,但是数字依然可以让企业与企业之间找到共生利益来共克时艰。
钱志新认为,在目前的一体化进程中,数字化被大大低估,而借助于“数字”能消弭传统发展模式中阻碍融合的要素,“未来整个经济都将建立在‘云’上,超越了物理空间、进行广泛链接,会有无限增值的可能。”
彭飞对于无锡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印象深刻。他认为,无锡要保持定力、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在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物联网与互联网是数据时代的“两条腿”,建议加强与杭州的合作,建立跨区域数据经济合作平台,以锡杭合作推动长三角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东接上海的金融实力、西联南京合肥的科教资源,他相信:走出自己路子的无锡,将成为苏南地区“东西联动”的一座“桥头堡”。
策
勇于担当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三省一市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
三省一市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释放有效投资需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摘要
数
2017年,无锡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二个GDP超万亿城市。如今,这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以全国0.05%的土地、0.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的GDP。
目前,物联网产业规模超3135亿元,是无锡第一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规模1421.48亿元,居全国第二;生物医药产业规模1135.96亿元,集聚了阿斯利康、药明康德等龙头企业。
论
找准“切入点” 抓住“大机遇”
用“百年锐于千载”这六个字来形容无锡近代以来的崛起,可谓恰当。
一座城市的发展,总与几个关键节点密切相关。抓住大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往往就能迎来大转折。长三角一体化,即是无锡面临的一个大机遇。近年来,无锡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聚焦聚力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发展实绩。
持续多年强力推进“产业强市”“创新驱动”,增强了无锡在产业、科技领域的发展底气,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逐渐显山露水。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形成更高的区域发展能级、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无锡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到更多的“切入点”,从而在物理空间的打通、化学效应的相融中,导入源源不断的富有集聚效应的高端要素,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的蝶变之地、创新活力奔涌的丰沃之地。
机会抓住用好了,就能在群雄逐鹿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再扬“四千四万”精神,曾经书写过灿烂发展篇章的无锡必定会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中交出一份厚重提气的新答卷!
访
专家观点
彭飞 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
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方案,省里提出“重点在跨江”,而目前跨江重点在于江阴和靖江。这是一个发力点,也是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标杆点,江阴和靖江合作程度有多大,跨江发展文章就能做多大。从这一意义讲,无锡未来的区位方向,应该是苏南跨江发展、东西联动的一个“十字路口”。
朱李鸣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
借“太湖湾科创带”进行延伸,共建环太湖科创经济圈,依托太湖沿岸城市相近的人文优势,在长三角生态核心区打造面向未来的中国科创先锋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具体实施上,可以先建立环太湖市(县)长联席会议机制,以共保太湖为切入口,协商科创产业共建,争取纳入国家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工作重点之一。
地理上,无锡在长三角“一点居中”,但区位条件从来只是发展进位的正向因素之一。长三角长久以来都是国内城市强强争霸的竞技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须有真本事。当前,创新合作引发产业互联正成为无锡的“新打法”。 [详情]
2021-04-07 13:25:53 来源: 无锡日报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拉近了长三角居民的“生活圈”。去年12月前后,常宜高速和宜长高速相继通车。“常宜高速开通后,从宜兴到常州的车程从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到了50分钟。”市民杨先生说,这让他跨市上班节省了不少时间。与此同时,常宜高速也让宜兴与常州之间的货运物流更加便利,而宜长高速作为长三角地区第二条宁杭快速通道,也为沿线旅游业增添了发展新动能。 [详情]
2021-05-06 07:43:15 来源: 无锡日报
从3月8日开始,每逢周一,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医生就会来到无锡市五院出诊,自市五院引入太湖人才计划张文宏顶尖医学团队以来,已有100多名疑难重症患者受益,省去了奔波上海的麻烦。同时,该院和华山医院感染科合作的“中国降低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研究(绿洲)工程项目”等4个科研项目也正在开展。搭乘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目前全市已有66个医疗卫生项目与沪宁等地对接,深度融合带来更多民生福利。 [详情]
2021-05-08 07:30:50 来源: 无锡日报
长三角一体化在数字领域加速实现。昨天是灵锡APP诞生一周年,从市大数据管理局获悉,长三角区域内推进高频电子证照广泛共享互认等政务服务正有序推进,有望先期实现医疗等领域的互通互认。 [详情]
2021-05-08 08:02:40 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市河长办信息显示,无锡已有39条跨界河道实现“两市共治”,与苏州、常州等建立了联合巡河、监测、保洁、执法和信息共享机制,并在长三角率先开展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长江水行政执法苏锡常泰“两岸四地”联动机制,成为长三角水环境联防共治排头兵。 [详情]
2021-05-09 07:41:44 来源: 无锡日报
记者从14日下午召开的无锡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成员会议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无锡将每年开工2条地铁线,今后5年,预计开工总里程145公里,通车总里程55公里。 [详情]
2021-05-16 08:09:15 来源: 无锡日报
16-17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联合采访团来到长三角西部腹地,在这里,一块苏皖共同命名的合作示范区正在崛起。 [详情]
2021-05-18 08:15:25 来源: 无锡日报
进入5月,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真是一天一个样。该校区三期工程微纳大楼以及四期工程5栋学生宿舍楼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内建成交付。根据设计,这5栋新宿舍楼投入使用后可容纳约4000名学生,可以预见今后校区里科研人才云集。从紧锣密鼓的校区建设不难看出,正在全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无锡深知,高校兼具核心创新力和人才资源,是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的重要力量。因此,无锡正不遗余力与一流高校开展多元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详情]
2021-05-19 08:12:08 来源: 无锡日报
智汇霞客,拥湾为家。5月19日,江阴市举行霞客湾科学城规划建设启动暨首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市委书记黄钦出席并宣布启动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资远,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市领导许峰、高亚光参加启动签约仪式。 [详情]
2021-05-20 08:32:00 来源: 无锡日报
5月17日—18日,市长杜小刚率队来到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龙头——上海,围绕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高品质城市建设进行深度学习考察。市领导朱爱勋、李秋峰,市政府秘书长张立军参加相关活动。 [详情]
2021-05-21 07:41:21 来源: 无锡日报
上月,宜兴在上海举行的经贸科技合作洽谈会上,44个总投资达435.6亿元的项目成功签约,其中文旅、康养等服务业项目占比近四成。而正在实施中的超百亿项目窑湖小镇、大拈花湾等均为文旅项目。 [详情]
2021-05-24 08:25:39 来源: 无锡日报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数字化助力医保异地服务不断完善——异地就医备案线上快速办、门诊医保电子凭证直接结算、医保关系跨省转接“一网通办”,种种医保新举措让百姓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详情]
2021-05-25 08:11:12 来源: 无锡日报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