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1年专题 > 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 正文

塑造“无锡时间”,塑造引擎化多样性的无锡——全媒体系列访谈第三篇

2021

05/06

08:37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访谈嘉宾:赵明

  城市是有机体,城市更新是智善美的融合发展。无锡的城市设计和更新,应该跳出现有的行政架构和地缘束缚,把无锡放到更宽广的坐标中去审视。无锡经济发达,但不能只靠产业和科技支撑,在城市更新中还要发挥好文创这个新引擎的作用,叠加传统文化和国际友城资源,让无锡这座城市更多样、更包容。

  嘉宾小传

  赵明:江大设计传播机构创办人,全国设计“大师奖”联合创办人。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内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硕导。曾提出东方文化“价值逻辑重构体系”和“融逻辑品牌模式”。其领导的江大设计传播机构是中国城市、企业文化战略咨询和集成化设计的代表性机构之一。

  >>>PART1 城市更新不能只强调左脑,还要多动动右脑

  城市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资源共享到秩序形成的传统的城市。第二个阶段是以生产引导,通过交通组织和生产组织形成城市的基本架构。第三个阶段是从核心城市向郊区化、新城化和城市带过渡的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引擎化的城市发展格局。

  引擎支撑是一种发动机,是一种核心竞争,也是一种类型化、组织化的形态。无锡曾经是吴文化的“发动机”,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和现代乡镇经济的“发动机”。但长久以来,无锡只发动引擎,没有跑得更远,是一个开创者而不是一个集大成者。一般意义而言,无锡往往是把自身放在长三角区域文化和江南地缘文化框架中思考,在竞合模式与零和游戏中求发展。无锡更需要跳出来,在未来城市——引擎之城范式下突出“无锡时间”,是全球全国全网关注、体验、消费无锡的时间。这需要突破传统的城市“空间”思维,系统性整体性规划设计无锡的品牌战略与“时空”策略。

  无锡城市更新既是实体的城市更新,也是虚拟的城市建设。现在的无锡城市更新更多的还是从目标、方法、工具上来谈,缺少系统完整的顶层设计方案。在强调科技发展(左脑,逻辑思维)的同时,无锡的城市更新还要多动动右脑(艺术思维)。未来,当科技发展到更高水平,推动城市以及整个世界日渐共性化的时候,右脑时代的战略性机遇反而更大、更多。

  无锡有很强的经济发展优势,但是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经济实力不匹配。就江南文化板块而言,无锡本身也稍显滞后。几年前,我曾提出新江南都市模式,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点状开发、碎片式城市布局,更强调全域系统开发的思路。苏州和杭州模式都是传统的江南都市构建模式,西湖就等于最初的杭州,园林就等于是苏州。无锡要走不同于它们的道路,把江南水乡要素、水巷肌理植入城市中,对新老城区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梳理、品牌化开发,打造完整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带,建设新江南都市。

  >>>PART2 用好50个国际友城资源,无锡可以打造世界文创之都

  对城市的思考有两个维度,一是当下和历史对话,历史是城市重要的话语资源,要尊重,但要站在当下思考历史。二是多样性的问题,未来很难再依靠人口红利发展,不再是所谓的城市要素资源开发与组织,而是一个多样性的交叉、互动的时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主导性核心诉求,无锡是什么?我给无锡的建议是:物联网创意之都,无锡应该申报和塑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创意之都”称号,并以此为抓手,结合物联网和创意资源,进行系统规划与融合创新。

  城市更新既要看到无锡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共性,更要看到无锡的个性。无锡有50个国际友好城市,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无锡可以借此做一个世界文创之都,通过分析和筛选,然后分批邀请,把这些国际友好城市的特色文创项目带到中国来,放在无锡的运河文化带,形成国际化社区,称之为“文创使馆”。国际化创意元素有了,运河湾的国际化色彩也改变了原有的文旅形态,形成新的文旅风貌,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头部文创企业和专项资本进入,从而形成集文创、旅游、会展、资本等为一体的运河湾文创带。如果说太湖湾科创带是城市“左脑”,那么运河湾文创带就是城市“右脑”。

  现在各地都在抢人才,但是抢的是国内人才,我们还可以抢国际人才。疫情总是要过去的,如果国际人才集聚到无锡来,对无锡的文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都会产生相当大的推动力。首先就是要破除思维上的障碍和局限。人才不只是科技人才,还包括文创人才等各类人才。科技不是城市的全部,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缺了其他部分城市就会营养不良。其次是要突破地缘思维。无锡在国家规划、区域战略规划里有自己的位置,但不能被其束缚住。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没有声音或者没有重磅的声音就没有显示度,就没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可以系统梳理和组织全球唐人街资源,把全球唐人街论坛和总部放在无锡唐城,盘活资源,引入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无锡就有了在华人地区或者国际领域的发声平台。

  >>>PART3 未来城市更新,应当是从“集成体”迈向“个联体”

  这些年和无锡市旅游部门、梁溪区等有过不少合作,前几年我们公司承接过“百巷崇安”设计项目,反响还是不错的。城市更新现在很多地方是规划设计院在做,这是不够的。城市更新是一个追求智善美的过程,智能化的手段要介入到城市更新中去,而且是系统性介入。城市的立面改造、建筑改造、园林化建设、口袋公园、道路等都要有友好度。对本地居民,对外来的各种各样的人都要有善意。社区文化包括公共文化,作为城市公共产品,需要集成化开发,整体交融,系统设计,彰显城市美感。

  未来城市更新,应当是从“集成体”到“个联体”的双向构建。城市是集体记忆的承载物、集体意志的象征物,代表着集体价值、秩序和逻辑。同时城市也是年轻人的世界,现代年轻人在注重集体的同时,更强调个体的介入方式和参与形式,年轻人把城市当成一个个“个体”连接的主体和对象,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城市理解为从文化、经济到空间的一种线性组织形态,而是个体如何通过城市相互连接。年轻人在一起找个乐子,可能直接到咖啡馆、奶茶店去开趴,或是到街上做个汉服表演。

  城市更新既要有集体意志的集成化,也要有个体的个联化,要有很多触点和接口让年轻人进来。无锡的城市文化很多方面是成年人的文化,甚至是中老年人的文化,而不是一个年轻人的文化,就是因为缺少年轻人介入的方式。触点多了,让年轻人喜欢商业形态的升级,融入更多场景化的文化更新,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各种可能性自然也就多了,城市也就有了活力。

  >>>PART4 无锡要突破地缘束缚,彰显自身的多样性优势

  我个人有一个另类的解读,认为无锡是个“私奔”的好地方。从符号性来讲,泰伯奔吴是一种政治“私奔”。无锡几个重要的文化想象,范蠡西施、梁鸿孟光、唐伯虎秋香等都是“私奔”来的。城市气质是开放的,是相对自由、相对富庶的,是一个有想象力、有包容性的地方。

  城市正在从过去要素化推动发展,向多样性红利时代转型。无锡具有非常大的多样性优势,从科技发展到文化发展,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为当下的无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多样性话语资源。无锡有必要在顶层设计上全新思考,突破地缘束缚。无锡不仅仅是江南的无锡,不仅仅是长三角的无锡,无锡本身就是国际化的无锡。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无锡的每一次腾飞都是和国际化关联起来的,都是由地缘之外的“更新理念更高资源更快行动”带来的。在城市更新题材下,应系统谋划文化、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等的一体化发展,凸显城市的整体魅力。

  策划:千 里

  访谈整理:石洪萍 王皖杰

  海报:李湛肹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