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用设计语言打造人性化的宜居城市——全媒体系列访谈第二篇

2021

04/30

09:24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访谈嘉宾:鲁晓军

  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设计不仅是建筑的物质秩序,也有伦理的精神秩序。以人为本,以人的行为活动规律为本,提高空间的宜人性、体验的舒适性,是城市设计的核心要义。

  嘉宾小传

  鲁晓军: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书记,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PART1 城市设计是为了塑造城市体型环境的秩序

  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城市是一个容器,有了建筑、道路、广场、绿化环境、视觉轴线等的有机组织,城市才有了秩序。比如要形成一个圆形的广场,关键要依靠广场周边建筑的有效围合。“圆形的广场”是目的,“围合”是手段、是途径,这就涉及广场的尺度、围合建筑的高度、围合建筑的连续界面占比,以及围合建筑贴线比,再细致一点,还要控制各个围合建筑立面的相互构成关系,这就是秩序问题。

  从大的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再到细分的环境艺术专业等,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空间营造体系。城市设计贯穿其间,各专业之间相互关联,每个专业都有城市设计相关的考量因素。很多时候笼统地讲“这个城市设计不好”,其实是缺乏专业的评价。

  城市的品质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城市品质的塑造成效,也不完全是城市设计的结果。自我国引进现代城市规划制度以来,逐渐形成了规范的标准体系和明确的管控要求。一个地区确定了开发计划后,就要有效组织起各类规划的综合,再运用城市设计这个工具,逐步把目标性的愿景转化为实体性的空间。就城市品质而言,规划的综合才是起主导性作用的。

  >>>PART2 建筑营建要和山水格局相得益彰

  城市设计工作涉及的空间领域较多,最近有几个热点值得关注。一是旧城更新,比如常见的老城街区、滨水地带、工业码头区的更新。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创造性地把老建筑等既有的有价值的物质空间载体盘活再生,合理地做一些加减法,梳理出新的功能空间关系,引入新的经营方式,比如打造众创空间、文创街区、水上音乐厅之类的新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空间。二是微更新,以很小的切入口展开设计,或者针对某个小的地块,通过微小的改造修补公共空间,更新建筑功能,起到“针灸”作用,达到以点带面效果。三是发展中国家比较常见的新城新区整体性开发和中心区塑造,如商业商务区、高铁新城区、科创园区、生态新区等。四是重要线性空间,如遗产廊道、标志性街道等的保护、利用与改造。

  无锡的山水格局是“主人”,后天的建筑营建是“客人”,“主人”要对“客人”友好,即环境的梳理改造最终是要让人们舒适享用;“客人”要对“主人”尊重,即人工的营建,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和山水景观格局为底线。只有建筑营造与山水格局相得益彰,才能真正体现无锡山水城市的永恒魅力。这就涉及到功能策划、体量与高度控制、体型塑造与风貌引导、平面形态布局与竖向设计组织等诸多方面。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锡山惠山俯览运河与老城,西郊风景名胜依山沿河列布,构成了一幅山水辉映、城景交融的风景画卷。一条大运河,流淌不尽历史的脉络,新运河有新运河的开阔和气势,老运河有老运河的亲近和温婉。在新时代进一步描绘好这幅风景长卷,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无锡是山水城市的先行者。在这一轮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中提出了保护好无锡山水城市的艺术骨架,中观层次的空间形态和微观层面的特色景观,作为落地层面的规划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无锡来说,不能忘了自己是江南水乡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滨水区完全可以做成供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城市阳台、城市客厅。要通过规划控制理念的调整,城市设计手法的调整,尤其是人的行为活动与水空间关系的精细化建构,塑造出更多样、更亲切、更具活力的滨水空间,让人们感受到悠远历史、绿色自然和温暖城市的完美融合。“双棋盘”格局是苏州古城的最大空间特色,无锡也完全可以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水陆双城”独特精彩。

  >>>PART3 以人为本是城市设计的核心要义

  城市中建设的项目比如办公大楼、商场等都是单体的塑造,彼此往往缺少关联。城市设计就是要在尊重人的行为活动规律的前提下,把这些原本缺少内在关联的单体,有机地协调成一个有秩序的区域整体,改善他们的群体关系,包括塔楼形态、裙房界面、材质色彩、场地环境、交通组织、出入口设置、街道断面形式、竖向连接关系等,以提高人的使用体验。现在即使在我们的城市中心区同一条商业主街上,有的建筑前区的场地设计还是各自为政,竖向高低错落、铺装五花八门、街道家具缺少协调,再加上商业裙房的橱窗前缩后进、时断时续,这就让市民的步行体验大打折扣。我们现在很关注商业综合体建设的品质,但是对城市街道这个营造宜人环境最大的“容器”关注还不够。

  城市更新发展到今天,面临着理念转型和传统回归的双向考量,人性化的宜居城市建设开始重新回归行政决策层面和专业层面。之前的城市,是小汽车轮子上的城市,追求的是宏大的叙事、宏伟的尺度、巨型的构建。如今,专业领域也在发生变化,从关注单个建筑形态的醒目造型,逐步转向关注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品质。另外,改变就是更强调基于人的感知和人性尺度进行设计创作。从追求实体空间的塑造到强调“场所精神”的营造,设计师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检视自己的不足。

  现代主义倡导的城市机能划分过于单一,居住、游憩、就业彼此割裂,这是工业化时代的烙印。现在更加强调偶发性事件的集成,设计应该为这些偶发性创新行为、交往行为、休闲行为提供容器,这才是属于后工业时代的公共空间,这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地段的城市设计管控要突出引导性而不是强制性,要为后续的城市改造和设计师参与创造条件,毕竟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城市设计包含了大量的公共参与,这不仅为解决诸多城市更新难题提供了协商平台,也可以培育市民的主人翁精神。

  >>>PART4 设计管控是一种感性驾驭

  城市规划根据地区发展需求,通过专业机构精心编制充分论证,再经过审批后法定化,作为后续开发许可的依据。规划的编制某种意义上就是通过规划内容的确定引导预期。规划方案的形成需要综合政府诸多部门的要求,才能形成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法定文本,即多规要统筹,多规要合一。

  有了规划编制的蓝图,还要转化为开发控制的详细依据。开发控制的过程是城市设计的主要体现过程。开发控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划的管控,更多体现出功能的合理性;另一类是设计的管控,更多体现的是城市形态的和谐,包括布局形态、空间塑造、景观风貌、建筑美学等。如果说功能的管控是理性的,设计的管控就相对感性。

  设计管控是一种感性驾驭。城市设计概念太过宽泛,或者说过度夸大城市设计的效用,是当前的一个问题。城市设计不是“万能胶”,城市设计不能“包治百病”,不能用城市设计来替代一个区域规划设计综合效用的发挥。城市设计不能陷于独立设计的孤独境地,而更应该强调有机统筹。不同的设计师对城市的理解各有差异,自身的审美趋向各有偏好,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者不但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要善于通过程序的设置把城市设计方案研究的内容规制化。如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关键性控制内容可以强制约束,甚至法定化,一些内容则可以适度地弹性引导。这样城市设计方案的意图才能一以贯之,从而引导空间环境不断向善、向美,在整体开发建设中不发生颠覆性错误。同时,又给予后续开展更深入一步工作的设计师一定的发挥空间。张弛有度,刚柔并济,有所为有所不为,城市设计才能发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更大效用。
 

  策划:千 里

  访谈整理:石洪萍 王皖杰

  海报:李湛肹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