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15
07:02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居家养老服务里有一项是“上门服务”,有的注重医疗、有的侧重家政,效用到底怎样?
“开车、走路都不方便,骑电动自行车是最佳选择。”日前,市老龄工作发展促进中心(市社会福利中心)医疗服务科科长刘颖和护士长陈春梅来到新吴区叙丰家园第二社区,与社工刘桂兰一起为困难老年人家庭上门提供健康服务。“今天要走访8户老人”,刘桂兰对照走访名单说道。记者跟随她们上门入户,“访”出一些老人的真实状态和“隐性”的需求。
熟悉的“外头人”,说话有分量
一月一次上门健康服务,管啥用?“要尽快去查一下血糖了!”当天,陈春梅为马老伯监测随机血糖,发现其血糖值明显高于正常范围,询问他身体是否有不适。在结合前几次的血糖值后,她建议马老伯尽快去医院查一下血糖。“平时注意饮食,可以用糙米粥替换升血糖快的白粥,还要适当运动”,刘颖叮嘱道。一旁的马老伯老伴施阿婆笑着打趣说:“也就你们的话还管用,我平时说他都不听。”
外人的话更管用?走访中记者发现,陈春梅她们这些老人家庭熟悉的“外头人”,不仅说的话更有“分量”,也更容易让老人打开心扉。在90岁的邓爷爷家中,得知他前阵子有些气喘,刘颖拿出听诊器为他检查。一旁,刘桂兰和邓爷爷老伴聊起家常,老人家也年近90了,平时主要由她照顾中过风的邓爷爷。“有什么困难给我打电话啊。”没想到,刘桂兰这一句简单的交代,竟让她流起眼泪。在大家宽慰下,邓爷爷老伴把平时不忍心告诉子女的照护困难讲了出来,一番倾诉后老人的情绪明显好转。
老人突然泪奔的情况以前也有发生。“照护老人的难度本身就不小,何况照护者本身也是老人。”养老服务相关人士表示,要重视这类家庭成员的“压力疏解”,有时候有个“出口”说一说,就会解除心理包袱。
“走上门”的服务,如何更贴心
“血液病,化疗中”“言语障碍,之前气喘,有好转”“10点后上门,上午买菜”……刘桂兰的走访名单上,每位老人的情况都被简明扼要地写在备注栏中。
更详细的情况则牢记在她和刘颖心中。比如,孙阿婆家要放在最后一户走访,“因为她喜欢聊天,要多预留些时间”;比如,爱养鱼的金叔叔抽烟厉害,要记得劝他少抽烟。
精细化的管理,源于专业化服务。去年7月,叙丰家园第二社区成为市老龄中心的第三个居家上门服务阵地,合作内容主要是为特定困难老人家庭提供上门健康服务等。据介绍,自2019年开始,市老龄中心依托自身的医疗护理等资源优势,积极“走出去”,先后与太湖花园第二社区等签约建设居家上门服务阵地,为辖区内有需要的重点老年人家庭提供上门测量血压、血氧、血糖等基础医疗服务和其他居家上门服务,2024年累计完成居家个案服务111场次,开展社区集中服务94场次,服务人群2000余人次。
据悉,目前,全市8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人均可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同时,基层通过与公办机构、慈善组织合作等方式,为辖区内的重点老年人家庭提供额外的兜底保障。但值得一提的是,现实的覆盖面并未惠及所有有需要的老人。
“看不见”的需求,期待真读懂
当天走访的8户老年人家庭,除了2户卧床的百岁老人,其余均为空巢或独居老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老年人家庭中,一些老人的子女也在本市生活,经常前来照顾他们。即便是这些老人,仍然存在一些“看不见”的需求。有的老人因为害怕成为负担而难以开口寻求帮助,当刘桂兰询问是否需要联系子女时,邓爷爷的老伴连声拒绝:“女儿之前来帮过忙了,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不能给他们添麻烦。”有的老人抱怨身体疼痛,辗转寻医找不到症结,殊不知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缺乏专业知识的老人无从找到病痛根源。
这些不愿说、不知道怎么说的需求,才是某些老人真正的需求,也是家人和养老服务机构需要用心去“攻关”的难点。从操作层面看,需要把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结合起来,让家人和可信任的“外人”一起来想办法服务好老人。
内外结合才能更懂老人。相关学者表示,服务供给方面可以更多维。一方面是,需要培养更多养老人才加入居家服务队伍,让养老服务的范围、频率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在兜底保障之外提供更多样的服务,更多聚焦一些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服务的供给可拓展到老人的“周边”,比如为老人的亲友,特别是年轻一辈的亲友提供一些养老技能的培训,提供与专业服务人员加强沟通的平台,让内外合力更丝滑地互动。尤其是精神需求方面,家人和服务人员形成多维的心灵抚慰,可以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本报记者 杨雯仪)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