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14
09:19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内在联系,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遵循。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正以"双轮驱动"的战略智慧,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交响乐中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纵观人类现代化进程,每一次产业跃迁的背后都有科技创新的身影。18世纪,瓦特改良蒸汽机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电力技术应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开启了信息革命的大门。历史告诉我们,科技创新只有与产业创新相结合,才能从实验室里的“盆景”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风景”。英国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美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崛起,无不是把握住了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历史机遇。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让创新链条上的“珍珠”串成“项链”。
当前全球创新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边界日益模糊,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已从简单的“应用”关系发展为复杂的“共生”关系。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表面上是科技短板,实质上是创新生态的短板,须构建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创新共同体,让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北京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蜕变,深圳从“三来一补”到创新之都的转型,都印证了制度创新对双创新的催化作用。拆除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篱笆墙”,让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科技与产业之间自由流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发挥“出题者”作用;科研机构要突破“纸面创新”的局限,学习中国航天“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政府则需当好“园丁”,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创新集群、完善金融支持等方式培育创新沃土。当高校实验室的突破能够迅速转化为工厂的生产力,当企业的技术难题能够及时反馈给科研团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平均转化周期已缩短至12个月;在粤港澳大湾区,5G技术从标准制定到商用部署创造了全球最快速度。这些生动实践昭示着: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DNA双螺旋般紧密缠绕,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面向未来,我们要以系统思维推动双创新融合,既要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加强原创性突破,也要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能。当更多创新种子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当更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经济必将破茧成蝶,在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交响乐,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各方人才共同谱写。在这个千帆竞发的创新时代,每个人都是双轮驱动的参与者、见证者。让我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开辟发展新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钧屹平)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