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闻风而动 守护安全 大风伴随沙尘和降温,预计明日影响逐渐消失

2025

04/13

02:2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12日中午,受较强冷空气和气旋共同影响,大风到达无锡,最大风速达到10级,出现在宜兴湖面上,市区内阵风8—9级。13时—14时,无锡有9个气象站的极大风达到8级以上。预计这股大风到13日白天有所减弱,到14日逐渐消失。

  大风还带来了沙尘,记者从无锡气象部门获悉,大风把北方的污染物吹到南方,空气中的颗粒度也比较大,使得能见度相对降低;大风也让气温顺势下降,出现气温倒挂,结束了前几日的初夏体验。

  系统科学布防,及时防范应对。无锡各部门已积极行动,迅速果断筑牢“安全防护网”。

  加大重点水域巡航

  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立即响应、提前部署,迅速进入迎战状态。市交通运输局全面研判大风天气对交通运行的影响,突出重点领域,强化防范应对,切实落实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应急准备和处置等措施,筑牢“安全防护网”。相关部门突出防范重点,落细落实各项措施。

  交通执法支队密切关注大风天气动态,加大重点水域的巡航管控,增加巡航力量,提高巡航频次,与此同时,强化夜游船、游轮监管,严格执行恶劣天气船舶禁限航要求,落实船舶进港避风、停渡停航等措施,切实做好水上风景区和旅游客运的安全管理。

  守护市民平安出行

  4月12日凌晨至午间,无锡地铁车站设备维保人员分组开展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对车站外出入口玻璃、高风亭百叶窗、地徽等容易出现隐患的设施逐一检查、加固、支撑,确保安全稳固。

  全线车站、车辆段值班人员对站区、库区展开拉网式排查,利用智慧巡检排查系统,逐一对门窗的密封性、排水渠的通畅度以及沙袋的配备情况细致检查,确保不放过任何一处安全隐患,用严谨、专业、智慧的态度为我市地铁运营筑牢安全防线。

  新吴区新安街道城市管理条线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值班值守,对区域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户外广告、店招标牌、围挡等设施,对于存在松动、破损、老化等安全隐患的广告牌,当场进行加固或拆除,严防倾倒、坠落等问题的发生。

  在大风来临前,梁溪城管惠山中队巡查发现老永乐路某综合体2—3楼有一处户外广告存在明显老化。经核实,该店铺已停业,与业主沟通后同意拆除。城管部门及时报备,并组织施工单位拆除了这块长约15米、高1.5米、面积约20平方米的老旧广告牌。

  大风过境期间,锡山区城管局各中队开展巡查工作,做到第一时间排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出行安全。4月12日下午,东北塘中队将锡港路福利院段的倾倒护栏扶起并加固;鹅湖中队协助市民扶起被吹倒的非机动车,搬运道路上被大风刮倒的树枝;东港中队及时清理道路上的断枝、倒伏广告牌,排除各类安全隐患;羊尖中队对五洲国际楼顶大型户外广告进行专项安全检查,对吹倒护栏进行扶正,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无锡经开区执法监督局巡查检查海岸城、万象城等综合体和商业写字楼等楼顶广告设施和沿街店招标牌35处,督促产权单位及时做好加固。

  科学布防及时应对

  锡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出防灾“组合拳”。锡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4月11日工作人员提前对高压线沿线企业进行入户通知,提醒企业负责人要做好大棚加固措施,固定轻质物,防范“漂浮物”,保护自身生命及财产安全,共计8家次。此外,园区安排了水电等基础设施保障人员24小时待命,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企业财产损失。

  新吴区住建局安全质量监督站根据全省大风天气防范应对工作视频调度会部署要求,提升风险防范的责任感和敏锐性,密切关注气象预测和预警响应通知要求,持续督促企业做好对建筑工地现场深基坑、高边坡、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临时用电等重点危险源,基础开挖、地下室支护结构、地下管线施工等重点环节,临时工棚、简易宿舍、围挡等重点部位,防涝排水设施、机电设备等重点设备的隐患排查。

  4月12日一早,无锡经开区执法监督局的30名城管队员与40名一线作业人员针对区内的易积水点进行巡查,目前易积水点排水正常无积水,路边有少量的共享单车与非机动车被大风吹倒,工作人员也已扶起。

  无锡经开区执法监督局还储备了应急抢险泵车4辆、作业车16辆、水泵22台、编织袋1000个、防汛沙袋3000个、推水板50个、挡水板300个等,现已全部到位。物资设备状态良好,随取随用。

  截至4月12日9时,全市城管系统共出动城管队员5000余人次,出动环卫人员4.5万余人次,出动各类车辆6200余辆次,组织安全生产检查192次,消除安全隐患191处。

  (本报记者)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