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这一环,新业态重塑老城厢

2025

04/07

06:17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原标题:从历史文化体验到现代潮流消费,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吸睛”又“吸金”

  这一环,新业态重塑老城厢

  近日,央视《晚间新闻》以《体育赋能,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为题,报道了2025梁溪区全龄友好“行走大运河”活动。该活动首日网络曝光量超1100万人次,令近期全线焕新贯通的8.5公里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迅速“出圈”。“活动吸引了3000余名参与者,我们发放了4.5万张消费券,当日直接促进经济消费300万元,间接效益780万元。”梁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道。

  随着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全线贯通,这条8.5公里的滨水长廊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地标,更承载着城市更新的深层使命:如何以场景激活空间、以活动引流消费、以科技赋能传统,构建从历史文化体验到现代潮流消费的全链条生态,探索城市更新与消费升级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运河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业态布局

  驿站“小而美” 场景“活而新”

  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以骑行道、跑步道、漫步道“三道贯通”为核心,串联起19个文化打卡点和8处景观节点,形成“环城十三景”的立体画卷,随着人流的增加,沿线消费场景也逐渐增多。业勤码头畔的半两·扶光以其美学空间和精致菜品吸引游客,而Baeksando咖啡店在五爱家园附近的游园内人气爆棚,周末客流翻了四五倍。这些店铺依托步道引流,人气日益提升。结合市民需求,步道沿线还预留了不少商业载体——运河驿站,驿站融合餐饮、零售、娱乐,如东门段驿站设置了酒肆场景与品牌轻食,江尖公园段打造自然科普教室与休闲餐饮,形成连续消费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消费,构建“滨水商业生态圈”。

  “我们利用运河水系景观优势,将亲水平台的休闲功能与餐饮服务深度融合,构建‘水岸一体’的餐饮消费新场景。”梁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目前,还计划在北仓门码头、西水东二期沿岸等点位打造特色水上餐饮场所,为市民游客带来别样的餐饮体验。

  记者了解到,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的焕新贯通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让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既“吸睛”又“吸金”,从而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据了解,梁溪区正‌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优化,在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中全维度打造集文化体验、商业消费、体育健身、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空间,主要涵盖水上餐厅、滨水运动和水上夜游三大全新消费场景,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全龄友好的多元化需求。

  文化赋能

  差异化定位破解同质化难题

  面对市民和专家们的期待,设计团队正在筹划将文旅与科技融合,实现沉浸式体验的创新。梁溪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元旦起,清名桥畔的“天枢·古运河的心跳”水上VR之旅正式运营,游客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穿越星际与运河秘境,并结合实景游览大大增强了互动体验。据了解,在此基础上,梁溪区将打造环城古运河“今夜梁宵”游船行浸式夜游项目。以环城古运河为载体,融汇国风、历史、传奇等诸多要素,综合科技赋能,加持真人演绎、水上演艺、岸边浮台、全息水幕投影、水火特效、AR科技等表现手法,着力于“全景化”“梦幻感”“互动性”,让市民游客在乘船夜游中开启一段穿越之旅。

  “运河的活力不在于复制其他城市,而在于唤醒自身基因。杭州西湖将白堤、苏堤打造为诗词主题步道,苏州金鸡湖右岸通过‘律动草坪’‘逐浪码头’等艺文空间强化湖滨特色。”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对步道进行主题化分区,深挖在地文化基因。“设计团队将8.5公里步道划分为‘工业记忆’‘米市风情’‘非遗长廊’等主题段,不妨结合主题内容,导入商业业态,比如在大窑路片区依托窑文化遗址打造陶艺工坊,游客可亲手烧制‘运河泥陶’。”该专家表示。

  资源联动

  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进阶

  “傍晚的运河边,无人驾驶微巴穿梭于步道旁,eVTOL飞行器从南尖公园腾空而起,俯瞰运河全景;清名桥畔的非遗工坊里,游客可以将亲手制作的惠山泥人装入礼盒……”梁溪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愿景是将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打造成锡城文旅消费的主要地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市民与游客共享空间,实现“到此一游”转向“在此生活”,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场赛事可以带火一座城。对于运河城市来说,滨水运动、主题赛事都可以成为引流项目。“我们正在与运动专业机构积极对接,计划根据环城步道和水域的特点,串联城市驿站,重点打造水上和陆上运动。”梁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接下来,梁溪将推出“奇妙夜梁溪”城市定向赛、桨板赛、龙舟赛等“大运河”系列赛事,吸引更多人相聚梁溪,带动一系列消费。据悉,梁溪区还在谋划建立水上运动俱乐部展览展示中心,建立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据悉,接下来,围绕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梁溪区还会加紧小游园、智慧体育公园、数字图书馆建设,将“全民健身”“全民阅读”与文旅消费场景高质量融合,以精准的消费激励、深度的文化融合以及创新的公共服务,最大限度激活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的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突破。

  “唯有让市民‘走得进来’、游客‘带得出去’,才能真正实现‘双向赋能’。”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未来,这条千年水道如果能继续以差异化的业态、全域化的服务、标识化的IP持续打造,是很有条件成为无锡的“城市会客厅”与“文化新引擎”。(韩玲 张月)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