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教育 > 正文

无锡师生“导游”秀实力、展风采

2025

04/03

14:4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3月27日—29日,“中国银行杯”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旅游赛道导游服务赛项在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来自全省的22支代表队、65名师生选手齐聚无锡比拼技能,展现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风采。无锡旅商高职校的参赛学生团队与教师凭借充分的准备和优秀的临场发挥,分别获得学生团体组一等奖第一名、教师组一等奖。近日,记者采访该校师生,了解他们在赛制改革的背景下同心备战省赛、挑战自我的故事。

  赛制革新促成长

  本次大赛通过“学生团体赛+教师个人赛”双赛道模式,紧扣文旅行业新需求,多维考查选手的综合能力素养。学生组比赛需要通过理论知识测试、现场导游词创作讲解、自选景点讲解、才艺运用、展示讲解等多重关卡。教师组的比赛项目聚焦景区示范讲解、旅游产品设计与讲解、展示讲解,充分展现教师教学的创新与专业水平。

  “今年比赛有了一些新变化,设置了展示讲解环节。”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江苏省旅游管理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冯霞敏介绍,学生需要以两人团队的形式,通过10分钟展示讲解,呈现旅游市场的新场景、新趋势、新动态、新产品,更体现导游在服务流程、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创意。教师组今年从课堂教学技能展示转向10分钟展示讲解,更强调教师对行业需求的深度理解以及对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思考。“赛制革新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很高兴我们学校能承办这项比赛,全省优秀师生聚集,同台比试、切磋技能,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冯霞敏说。

  ​

  为了保障赛事顺利举办,无锡旅商高职校成立了9个职能工作组,从赛程规划到场地布置,全程精细化管理,确保程序规范,为选手们营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师生同心迎挑战

  规则更新、备赛时间紧迫,对参赛师生而言是双重考验。旅商高职校教师李青青既是指导老师又是参赛选手,带领学生自去年9月就投入训练。“市赛、省赛规则有所不同,省赛规则直到赛前一个多月才确定,让我们压力陡增。”她回忆,那段时间师生每日训练超过12小时,从讲解的姿势到表情管理,每个细节都要反复打磨。

  “换稿风波”让李青青印象深刻。她和学生赵恩言原本均以“溪山第一楼”作为讲解主题。虽然两人讲解词内容不同,但为确保万无一失,学校在比赛前两周时仍建议她们其中一人更换讲解词。李青青解释:“我尊重学生的意见,当即找她商量。第一次参加大赛的小姑娘顶着压力主动提出换自己的讲解词。没料到她会为我考虑这么多,非常感动。”“当时我没考虑许多,就觉得李老师太辛苦了,不能再给她增加压力,我换稿子记得比她更快一点。”赵恩言说。

  当晚,李青青提出自己换稿。冯霞敏教授连夜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新景点,逐字逐句指导讲解词、为她示范讲解,直到深夜。“从那晚开始,除了费旭明主任,我又多了一个指导老师,多了几分底气。”李青青感慨。

  最初抱着陪跑的心态参加选拔的赵恩言,随着训练深入越来越认真,还给自己立下了“拿下二等奖”的目标。但对才艺零基础的她而言,展示个人才艺是个巨大的挑战。赵恩言抓紧时间找老师学了一段贯口并用响板打节奏。为了更好地呈现,老师为她找了一段背景音乐,但需要她打响板时全程精准卡点,堪称“地狱级挑战”。“那阵子我练得咬肌都酸了。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知道完成了自己定下的目标。”从陪跑心态到斩获佳绩,赵恩言用韧劲完成了蜕变。

  以赛促教育人才

  “比赛成绩超出了我的预期,但更大的收获是自信与未来更明确的方向。”赵恩言在本次比赛后立下了新目标,“有机会的话我想冲刺国赛,我还想考取英文导游证,备战专转本考试,用多元技能讲好中国故事。”

  对老师而言,赛事更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新,意义深远。“文旅融合时代,导游不仅是讲解员,更是文化传播者和创意产品策划者。”冯霞敏指出,比赛要求教师思考如何结合实际旅游产品培养学生技能,还要关注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转变,促使我们将行业前沿动态融入日常教学。”

  李青青亦深有感触:“这次的参赛经历不仅让我专业素养得到了全方位提升,还让我对学生在备赛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备赛方法和策略。竞赛标准应当成为教学的风向标,我的教育理念也因为这次比赛而改变。”她表示,切身感受到了竞赛在助推师生成长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后,她将把竞赛标准作为日常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指标,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前沿的行业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行业发展态势更新教学内容,培养“能创新、懂市场、上手快”的新时代旅游人才。(陈春贤)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