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教育 > 正文

我市举行“十百千”工程教育师资培育活动

2025

03/31

10:55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3月25日,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与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梁溪区教育局、侨谊教育集团承办的无锡市“十百千”工程教育师资培育活动(第九场次)——“少年创学院”工程实践教育成果展在无锡市梁溪区扬名实验学校举行。展会现场呈现了诸多工程教育成果,充分展示了无锡在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创新实践。

  创新小发明

  展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当天,来自侨谊教育集团学校的学生向与会嘉宾展示了自己的发明成果。“当与物体的距离大于30厘米的时候,装置亮绿灯,不报警;距离在20厘米到30厘米的时候,亮蓝灯,缓慢报警;距离小于20厘米的时候,亮红灯,急速报警……”无锡市侨谊古运河中学学生李玥瑶现场展示了自己设计的超声波测距报警装置“睿距精灵”。在她的构想中,这款装置不仅可以用于U盘防撞保护,还可以应用于坐姿矫正。接下来,她将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专利。

  扬名实验学校学生顾沛孜展示了她设计的可变形多功能床。“这款多功能床配有液压装置和电路系统,通过床板升降可以转换功能。白天的时候升起床板,就能变成一张书桌,晚上放下床板,就能变成一张床。”顾沛孜告诉记者,她在学校社团中学习了基本的电路知识,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探讨,经过不断优化迭代才有了如今的作品。接下来,她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优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实用性。

  这样的学生设计作品还有很多,用纸板、凸透镜、电池组件等简易材料制作的下雨报警器、风力发电模型、饮水机、立体车库、气压电动门、望远镜等。“少年创学院是工程教育校本课程的特色组合,它不仅提供课程,还是一个多维共同体,有课程,有资源,有空间。我们的初衷就是通过多样呈现,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成长。希望学生能够坚定寻找创新突破,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副校长周冬梅说。

  校、区、市协同

  培养工程教育人才

  充满实用性的小发明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也彰显了侨谊教育集团的工程教育理念。集团以“让工程思维点亮青少年未来”为核心理念,通过课程重构、空间赋能、校企协同评价,创新思维驱动,实现有机联动、统筹推进,培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的未来人才。侨谊教育集团目前已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未来性的先导性课程和龙头课程,如“九天揽月”“工程实践坊”“物联创智工坊”“航宇物理创研社”等。侨谊教育集团还与多家企业共建了12个工程教育基地,帮助学生优化项目设计成果转化。在师资培育方面,侨谊教育集团通过内力筑基、外力赋能、融合增效3条路径,打造工程教育专业化队伍,定期开展工程思维教学培训,夯实教师工程素养,并依托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智库,开展教师工程能力提升计划,选派教师参与真实科研项目,培育双师型教师。

  侨谊教育集团少年创学院展示的成果,也是梁溪教育创新实践的缩影。2024年,梁溪区在工程教育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无锡市东林小学、无锡市夹城里中心小学、无锡市英禾双语学校7所学校被评为无锡市中小学工程教育重点学校;无锡市东林中学、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无锡市五爱小学等学校的工程教育课程入选无锡市中小学工程教育优质课程培育对象。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和江南大学合作,完成了区工程教育课程项目群的开发。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表示:“我们将以本次成果展为契机,聚力再提升,深层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创新拔尖人才贯通培养计划,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联合市属高中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培养体系,深化AI赋能教育,打造全域师生沉浸式智能学习生态,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推动家校社企联动,整合高校、企业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兴趣中探索,在合作中成长。”

  近年来,无锡市工程教育动能强劲。《无锡市关于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指导意见》 出台,构建了“工程设计思维+学科融合+真实问题”的课程框架,为全市百所实验学校提供精准导航。创客导师工作坊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等11所高校,培育出既懂教学规律、又懂产业逻辑的复合型教师团队,累计开展沉浸式研训50场。航天航空、人工智能、运河边的工程课等主题资源包将各类城市地标转化为鲜活的课堂,让学习从教室延伸到城市。

  “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无锡市教科院将以更开放的协作平台、更智慧的教研服务、更温暖的成长陪伴,继续书写育人故事。”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青说。

  (高宇)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