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无锡新传媒
首页 > 观山路 > 探索·思 > 正文

科技赋能,提升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的“在场感”

2025

03/31

06:0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随着混合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博领域通过提升文旅技术创新能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带来崭新契机。南京博物院运用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为馆藏文物建立包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在内的数字档案;无锡博物院在鲸探平台发布镇院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元春水玉带扣”的数字藏品,实现数字文创跨界合作。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以砖瓦发展为线索,承载着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集中展示无锡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砖瓦生产、贸易及窑民的生活形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浪潮中,提升博物馆的“在场感”体验,既需要历史文化资源等基础要素,也离不开创新驱动、科技赋能。

  观众导向,数字驱动呈现在地文脉

  进入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因此,以观众为导向,借助数字技术来呈现在地文脉,首先应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观众访谈等方式,收集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博物馆交互体验的期望点。例如,年轻受众可能更倾向于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数字体验,而老年受众或许更看重对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

  基于观众需求,利用数字驱动打造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构建数字数据库,将无锡窑群的历史资料、文物信息、传统制窑工艺等进行数字化存储与分类。通过多媒体展示,如高清图片、视频、3D模型等,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窑群的发展脉络;开发导览小程序精准定位,当观众身处博物馆内,能推送所在区域相关的窑群历史故事、文物介绍和制作工艺等,实现个性化导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无锡窑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让观众能够沉浸式体验当年窑工劳作、窑火熊熊的热闹景象,感受在地文脉的魅力。

  虚实共生,数字技术重塑场景叙事

  应用数字技术能为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的场景叙事带来全新变革,实现虚实共生。在实体博物馆空间,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当观众扫描特定文物或场景标识时,手机或平板屏幕上会显示文物背景故事和动态演示。比如,扫描镇馆之宝“金砖”,就能看到其制作过程的动画演示,并解读其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构建虚拟博物馆平台,打破时空限制。通过3D建模,完整复刻博物馆的实体空间与展品布局,观众即便身处异地,也能通过网络进入虚拟博物馆,自由浏览各个展厅。在虚拟空间设置互动剧情,观众可以以“角色”身份参与其中,根据自己的选择推动故事发展,深入了解窑群背后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例如,模拟经营古代窑厂,观众需应对原料采购、市场竞争等挑战,可以在体验中深刻理解窑群产业的运作逻辑。同时,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特定展厅打造沉浸式的场景叙事空间。当观众步入其中,四周投射出与窑群相关的历史影像,配合音效与气味模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让观众沉浸于独特的场景叙事。

  跨界融合,数字赋能打造特色IP

  跨界融合是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借助数字赋能打造特色IP的重要途径。无锡是国内影视、微短剧创作的重要制片基地和影视科技的引领地,可以与影视行业合作,创作以无锡窑群为背景的数字影视作品,用精美的画面、精彩的剧情更好地传播窑群的历史文化,讲好“一块砖”的故事。

  与游戏产业联动,开发以无锡窑群遗址为主题的数字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模拟经营窑厂、挑战制窑工艺、探索窑群遗址等,通过游戏互动深入了解窑群文化。游戏可以与博物馆线下活动联动,如玩家完成特定游戏任务,可获得博物馆门票或文创产品兑换券,促进流量转化。还要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意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如手机壳、笔记本、以窑群文物为原型的3D打印摆件等,满足不同观众的消费需求。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开展文创产品线上营销活动,通过直播带货、互动抽奖、研学活动等,扩大特色IP的影响力,让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的特色IP深入人心,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精准洞察文物数字活化的呈现形式及创新路径,主动携手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挖掘并创作更为鲜活、深入且适配的文化遗产相关内容,推动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戴以蘅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传媒学院助教、董睿颖系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助教;本文系2024年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软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KX-24-B75)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