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30
08:47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三月的江苏,春风拂过长江水,绿意染遍运河岸。3月30日是第三个“国际无废日”。三年来,江苏以“无废”为笔,在广袤大地上挥毫泼墨,绘就一幅山河皆绿的生态画卷。
自2022年起,江苏勇立潮头,在全国率先推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开启了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征程。南京、无锡、常州等9市跻身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目标明确:到2027年,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大幅跃升;到2035年,“无废城市”全面建成。三年来,这场绿色革命深刻影响着8500万江苏儿女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城市建设的角角落落。
眼下,江苏各地正因地制宜全面推动“无废细胞”建设,从太湖之滨的“无废工厂”到黄海之畔的“无废渔村”,从秦淮河边的“无废景区”到长江岸线的“无废港口”,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校园,全省10.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个“无废”细胞都在阐述着绿色转型的生动故事,每一项“无废”建设都将成为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在南京秦淮区,社区回收站变身环保体验馆,孩子们用废纸壳搭建城市模型;在苏州工业园区,咖啡渣培育的绿萝在办公区肆意生长,每天有数千吨生活垃圾变身为电能,点亮万家灯火;扬州古城的“无废茶馆”里,茶渣制成的香囊成为游客必购文创;无锡高校食堂里,电子秤能精确计算厨余减量数据……当“无废”理念与人间烟火交织,这些润物无声的每一个微小的生活美学,都将跃升为生态和文明最深沉的裂变,让“无废”绿色生活成为市民的内心自觉。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垃圾桶不再是简单的容器,而是成为了“无废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通过宣传教育和设施完善,越来越多的市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从“要我分”变成“我要分”,这一观念的转变,正是“无废”理念深入人心的生动体现。在学校,环保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老师们通过有趣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向孩子们传授“无废”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用自己的行动为“无废城市”建设贡献力量。“无废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它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让江苏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智慧”赋能,升级数字无废治理。如果说理念是“无废城市”的灵魂,那么科技便是其筋骨。在泰兴经济开发区,一块智慧大屏联通千家企业,危废存量、运输轨迹、处置动态一目了然,AI模型甚至能预判环境风险,让监管从“人海战术”迈向“智能预警”;在扬州运河畔,船舶污染物智能接收柜“上岗”,船员扫码投放、自动称重,长江干线监管系统实时联网,昔日“上岸难”的污染难题,化作“指尖轻触”的便捷;常州打造的“建筑垃圾动静脉产业链”,让破碎砖瓦变身新型建材,资源化利用率超71%。当“智慧大脑”串联起产废、运废、处废的全链条,“无废城市”便有了动态生长的生命力。当城市与自然共生,当发展与生态共舞,新时代的江苏将以创新之笔、智慧之墨,不断书写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
当城市与自然达成新的和解,当发展不再以透支未来为代价,“无废”之笔书写的不仅是一省一地的绿色答卷,更是整个人类文明向可持续未来的集体转身。新时代的“江南盛景”不一定是水墨丹青里的亭台楼阁,更可以是蓬勃生长的绿色文明。以“无废”为笔,绘就山河之绿,美丽中国将山河长青、绿满人间。(山河)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