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25
06:58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樱花又开了,锡马,我回来了。”站在2025无锡马拉松起点,我摩挲着第十块樱花奖牌,金属表面还带着清晨的凉意。我是丛川,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是无锡马拉松的“全勤”跑者。从2014年第一届锡马开始,我从而立之年跑到了不惑之年。十一年间,我见证了锡马从初出茅庐到国内顶流赛事的蜕变,也亲历了无锡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锡马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我与无锡、与跑步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
初遇锡马,那场樱花雨成了我心中最难忘的画面
今年的无锡马拉松气温挺高,但我很放松,主打一个“老友记”,对于锡马我真的太熟悉了。2014年春天,我第一次踏上无锡马拉松的赛道。那时的锡马,还是江苏唯一一场全程马拉松赛事,规模只有7000人。领物时,组委会在体育公园搭了几个临时帐篷,发的T恤还没有锡马logo,可“人在画中跑”的赛事理念名副其实。太湖的烟波、古运河的垂柳、蠡湖的樱花,每一处风景都让人心旷神怡。尤其是发令枪响后穿越的那场樱花雨,成了我心中最难忘的画面。那时国内的马拉松赛事还不多,赛道补给也很简单,但锡马却提供了香蕉和功能饮料,这在当时堪称“奢侈”。
跑完首届锡马后,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每年都要来无锡跑一场。那时的我,或许没想到,这一跑就是十一年。
十一年锡马,见证赛事与城市的共同成长
十一年来,锡马的变化翻天覆地。参赛规模从最初的7000人扩容到如今的3.5万人,赛事服务也从临时帐篷升级到现代化的博览中心。2015年,我担任了锡马的官方“兔子”(配速员),负责带领跑者以5小时30分完赛。那一年,锡马的名额已经一票难求。
最让我难忘的是2024年,锡马迎来了第十年。作为“全勤”跑者,我参与了赛事纪录片的录制。在录制过程中,孩子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爸爸,我有个心愿,想和你一起跑一场马拉松。”于是,我给妻子和孩子报名了亲子跑,而我则继续跑全程马拉松。为了备战,孩子每天顶着寒风在公园里训练,从跑三四百米就喊累,到最终完成4公里的亲子跑。比赛当天,我跑完全程后,立刻赶到亲子跑的终点,迎接妻子和孩子。看到她们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骄傲。这不仅是一场马拉松,更是一场家庭的共同成长。
这一年,锡马还创造了中国马拉松的历史:成为首场“破3”人数上千的赛事。看到成绩单时,我和所有跑者一样激动不已。“天时地利人和,不PB都说不过去。”我笑着对朋友说。
生活的一部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十一年锡马,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场陪伴。我陪伴了锡马的前十年,锡马也陪伴我走过了人生的黄金十年。从最初的单纯参赛,到后来担任“兔子”、参与赛事发布会,再到带着家人一起跑,锡马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年春天,我都会提前规划行程,从北京坐火车到无锡。十一年间,无锡的变化也让我惊叹不已。从最初没有地铁,到如今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从终点博览中心周边的荒凉,到如今的繁华,无锡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
今年的锡马,我又发现了新变化:赛道上的科技元素更多了。完赛奖牌内置芯片,手机一碰就能同步成绩,成为专属纪念品;赛道上的水车喷水降温,志愿者的服务一如既往专业热情。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无锡的用心与温度。
记者感言
十一年前,丛川在北京买硬卧票来参加锡马,如今带着妻女乘高铁赴约;当年临时帐篷里发的普通T恤,如今变成了物联网自动发放的樱花战袍。这些变化,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锡马从“赛事新兵”到“全国顶流”的蜕变。
在这条樱花赛道上,看到的不仅是42公里的风景。当丛川的女儿在亲子跑终点说“明年还要来”时,我突然明白:锡马的魅力,在于它让每个跑者都成为城市发展的参与者。(讲述:丛川 整理:晚报记者 马晟)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