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20
09:28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不仅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乡村振兴征程中一座亟待深挖的“富矿”。在新时代,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潜力,对推动乡村振兴意义深远且重大。
做好“保护”文章,筑牢乡村振兴之“基”。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古村落,小桥流水潺潺,古街古巷悠悠,承载着纳西族数百年的历史记忆;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群,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水之间,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蒙古族的长调悠扬婉转,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气势恢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乡村的根脉所在,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保护好它们,就是守护乡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灵魂。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这些文化遗产,加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机制,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做好“传承”文章,凝聚乡村振兴之“魂”。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从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老一辈传唱山歌,将壮族的历史、习俗、情感传递给年轻一代,让壮族山歌在岁月流转中经久不衰;到西藏的唐卡绘制技艺,画师们手把手将复杂精细的绘画技巧传授给徒弟,使得唐卡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再到土家族的摆手舞,每逢节日,男女老少齐跳摆手舞,传承着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信仰。传承民族文化,能够让乡村居民在文化的滋养下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做好“创新”文章,激发乡村振兴之“能”。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关键所在。从侗族大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的巧妙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感的音乐作品,不仅登上国际舞台,还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到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傣族孔雀舞制作成动画、短视频,提升傣族文化的影响力;再到把彝族的火把节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新为民族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新,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让民族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的“加速跑”。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深挖民族文化“富矿”,精心做好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让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光彩。相信在民族文化的润泽下,乡村必将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千寻)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