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12
09:30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春风浩荡,万物竞发。全国两会胜利闭幕,第47个植树节迎面走来。这场“春天的约定”,与两会谋划的绿色蓝图相映生辉,昭示着新时代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心。
两会春潮涌,绿色坐标明。今年全国两会,“绿色”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代表委员们热议林业生态产品定价、碳汇交易等议案提案。这些政策风向与植树节的“护绿增绿”行动同频共振,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福建三明、浙江安吉余村和江苏无锡白米荡的生态修复工程等成功实践案例,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这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让生态环境获得修复,更让当地居民得到了真正的经济回报。正如“竹林七贤”的绿色穿越千年,今日中国正用现代数字化、智能化的治理智慧,让每一枚绿叶都演变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银行”。
绿富同兴绘,新卷展宏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下,各地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新路。青海三江源生态管护员转型,广东韶关油茶林间套种中药材模式、江苏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的生态修复……这些生态保护的实践提高了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更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已突破9.2万亿元,森林旅游游客量年均超25亿人次。从塞罕坝机械林场创造的“绿色GDP”,到库布其沙漠光伏治沙新模式,再到乌兰布和沙漠的光伏+有机循环产业模式,生态优先的“加减法”正在重构高质量发展新逻辑。这些数字,如同年轮般记录着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生动实践,诠释着“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的深刻内涵。
低碳绘绿图,转型谱新篇。站在“双碳”目标的历史方位上,发展新能源汽车、运行全国碳市场和建立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等,都刻录着中国在绿色转型道路上的深深脚印。四川大凉山的风电项目为东部输送清洁电力、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清洁能源利用和江苏盐城的滩涂光伏电站与候鸟保护区和谐共生等,展示了“生态+绿能”模式的无穷潜力,犹如先人“道法自然”的智慧在现代数字科技中重获新生,这些生态文明实践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发展,更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正用东方智慧破解全球生态难题。
全民共参与,山河绘新颜。生态文明建设已俨然变成全民共识。从云南亚洲象北迁到北京市民的“树木认养”小程序,再到浙江的“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引起的环保热议,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热度与日俱增。全民义务植树40余年来累计植树超780亿株,2024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先后命名了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一系列跳动着的绿色“音符”的背后,是亿万中华儿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踊跃参与和贡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当春风又绿中华大地,我们看到的是枝茂叶盛的生机,更是一个民族对永恒发展的思考。从碳汇交易市场到百姓庭院青青,从全国两会会场到乡野田间地头,这场绿色春天的接力正在奔跑向前。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都是美丽中国的希望;每一片尽情舒展的嫩叶,皆在诉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智慧。站在新时代新起点,让我们同舟共济,携手奋进,续写绿色春天的故事。(东方)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