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10
06:57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本期访谈作家 王才兴
1963年出生于无锡,1987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四川文学》《安徽文学》《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报刊发表,并在多项评奖中获奖。公开出版散文集《桑梓有灵》,短篇小说集《西北有高楼》《矮脚楼》等。
从乡村广播站的“小小通讯员”,到笔耕不辍的作家,王才兴用半生诠释着文学与故土的羁绊。他的文字里有感性共情,更不乏冷静思考,而这些全部源于他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偶然启蒙 从胆怯少年到执笔作家
王才兴的文学启蒙,始于一次“被迫”的写作任务。还在上小学时,村里的大队通讯员为了完成广播站任务,偶然找到王才兴撰写广播稿。年幼的他本能地有些抗拒,但在父亲一句“写写吧,没有什么坏处”的鼓励下,完成了人生第一篇文学创作。当稚嫩的文字通过电波传遍乡野,几毛钱的稿酬不仅带来了惊喜,一颗文学的种子也在悄悄发芽。
到了高考前夕,利用学校安排的一天自由复习时间,王才兴一口气看完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主人公的经历让他频频落泪,作者路遥细腻的笔触让他心底里对文字的渴望不断滋长。
“鲁迅是我精神的导师。”王才兴坦言,大学时通读《鲁迅全集》的经历,重塑了他的观念。高中语文老师“愤青式”的课堂风格,教会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而鲁迅的犀利笔锋则赋予了他笔下文字的重量。受到启发,王才兴尝试在《杂文报》发表了杂文《面子问题》,不仅赚到了8元稿费,也让他意识到,阅读是积累,而自己书写文字才是与文学更深层次的碰撞。
“时光摆渡人”:散文与小说的双重挑战
在散文与小说之间,王才兴如同在时光长河的两岸往返摆渡,无论小说或散文,他都以现实人物或环境为蓝本进行创作。散文集《桑梓有灵》中,他沉浸于回忆的河流,打捞童年碎片与乡土温情。而在《西北有高楼》《矮脚楼》等小说集中,他则化身“探险家”,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又一个有着现实底色的虚构故事。
“散文是回忆,是记录。小说是冒险,是挑战。”他如此形容在两种文体创作时的感受。无锡的老街巷、矮脚楼,甚至一碗面的香气,都在他的作品中通过朴实的文字和叙述,化作绵长的乡愁。
提及小说集《矮脚楼》,王才兴对其中的作品《海员之妻》尤为喜爱。这篇小说的灵感源于市井间关于供销社“绝色佳人”的传言。面对朋友口中主人公“沉沦堕落”的传闻,他选择颠覆叙事,写出向阳而生的力量,而非仅仅猎奇的故事。这种对现实的重构与升华,像极了一次次全新的冒险,他不断突破,让自己感到无比快乐。
“任何艺术都得文火慢炖,慢工出细活”
“急火攻心,操之过急,是艺术的大忌。”谈及创作观,王才兴反复强调“打磨”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文学如同酿酒,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方得醇香。无论是散文中对故乡风物的细腻描摹,还是小说里人物命运的铺陈,他始终坚持“慢工出细活”的原则。他说,散文创作看似上手容易,实则要在大量诸如“故乡”“童年”的同质化题材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慢”不仅体现在写作节奏上,更需要在“灵光一现”时“返工打磨”。而创作小说需要长时间地构思、推翻、重建……在他看来,匆忙的笔触只会浮于表面,唯有沉淀,才能触及灵魂。
对于无锡的文学发展,他同样呼吁“慢下来”。“无锡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有很深厚的文化基底,也有很深厚的文脉。”他与诸位作家共勉:“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孤独和寂寞,潜下心来创作,多出作品,多出精品”。至于未来的创作计划,王才兴笑言仍在“文火慢炖”中。
(晚报记者 李昕昕)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