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无锡新传媒
首页 > 观山路 > 本网·论 > 正文

根治“拉链路面”需缝合治理“断层线”

2025

03/10

06:32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无锡入春了,外出游玩的市民也多了,近期许多市民前往金匮公园锻炼休闲。在靠近高浪路一侧,刚修复不到一年的公园北出入口,有台挖掘机正在开挖路面,机器声轰鸣。笔者向工人打听后得知,他们根据要求在重新埋设排水管道。据报道,我市市中心有条道路,新铺设的沥青如蛇形补丁般匍匐延伸,这条城市主干道三年内被做过“大小手术”4次。这些反复开合的“马路拉链”,不仅切割着城市路面,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同时也暴露出城市治理中的深层隐疾。

  道路反复开挖的表象之下,是城市管理系统的“结构性梗阻”。多家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各自为政、管理分散,犹如散落的拼图无法形成完整图景。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单位将道路视为“公共画布”,在缺乏统筹协调的情况下,供电抢修刚刚回填的路面,通信企业又为5G基站布线再度破土。这种“接力式开挖”的背后,既有地下空间规划滞后于城市发展留下的历史欠账,也暴露出“重建设轻管理”的城市治理惰性思维。

  破解“马路拉链”困局,需要缝合城市治理的“断层线”。深圳在一些新开发区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经验值得借鉴,将7类管线纳入8米宽的“共同沟”,通过智能巡检机器人开展“微创手术”,避免对马路进行反复开挖。建议无锡在新城建设中植入这种“基因”,同步建立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让每根管线都有数字身份证。对于老城区,杭州相关部门通过整合多家单位施工计划,将年度道路开挖次数大幅压缩。还有一些城市推出更具约束力的制度,新建道路5年内不得开挖,特殊情况下需经过市长办公会批准。

  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有的城市利用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通过加装智慧井盖安全监测终端,实时预警管网异常,提升道路设施管理智能化水平。无锡可在中山路、太湖大道等主干道安装传感器,构建“道路健康监测系统”,将被动抢修转为主动预防。在市民参与层面,有的城市在手机应用软件上开辟施工公示专区,让市民及时知晓施工情况,倒逼施工单位规范施工行为。建议无锡相关部门升级“灵锡”App的“道桥巡检养护”模块,建立施工计划“点赞踩”机制,让职能部门和施工管护单位听到更多理性声音。

  城市道路的反复开合看似小事,实则是对管理者治理能力的大考。管理好城市每条道路,需要每个环节的紧密配合,需要拿出绣花般的精细功夫。真正的城市魅力不能只看路面有多新,又修建了几条新路,而在于治理者用制度韧性抵抗短期利益冲动,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市民的幸福路。

  (作者赵怀忠系梁溪区文联主席)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