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28
07:3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这几天,无锡的“最火组合”——“小粉炉”和“小青炉”掀起了一波观展热潮,第一次赴锡“出差”的南京博物院“顶流文物”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昵称“小粉炉”)和锡博院藏的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昵称“小青炉”)同框出现,大家终于如愿见到少女心满溢的“小粉”时,也将目光随着另一个似江南烟雨般朦胧的青釉身影聚焦到了无锡自家的“隐形顶流”文物上。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 (张轶伦 摄)
“小青炉”领衔 本土文物迎来“高光时刻”
在本次“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无锡站特展中,无锡博物院展出了包括“小青炉”在内的五件国家等级文物。
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张轶伦 摄)
民国顾景舟梨形朱泥壶
备受瞩目的“五代杨凝式韭花帖”是国家一级文物,上一次展出已是7年前,由于是麻纸本墨迹,历经千年脆弱如蝉翼,光照、湿度控制稍有不慎就会加速老化,“限时返场”全靠精密的环境控制系统加持,因此难得一见。它是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的书法名作,目前所知有三个版本,无锡博物院的这件为清内府藏品,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杨凝式,绝对是书法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生于唐代末年,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朝廷都做过官,还当过太子的老师。年轻的时候痴迷欧阳询、颜真卿这些书法大神,一路钻研,还溯源到了书法界的“顶流”二王,起着承唐启宋的大作用。
有一天杨凝式午睡起来,饥肠辘辘,恰逢友人赠送韭花,鲜香可口,肥嫩的羊羔肉配上它,不要太灵哦。于是这封著名的“美食感谢信”《韭花帖》就诞生了。此帖引首为乾隆帝八字行楷:“杨少师韭花帖妙迹”,书法中间上方钤“乾隆御笔”朱文方印,为清宫旧藏。后有诸家题跋,且有多方鉴藏印章,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让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金樽走进现实。通体鎏金、錾花精细,杯心錾刻“连生贵子”图,孩童嬉戏莲花间,寓意多子多福。
元“陈铺造”款貘纹海棠形金带扣由纯金打造,整体呈四曲海棠形,一只萌萌哒“食梦神兽”貘兽趴在中间。传说中貘以梦为生,能够带走噩梦还以宁静、美好、吉祥。既有富贵气质,又能免灾辟邪。
在唐代,有身份的人都会随身佩玉,唐人鹿图青玉佩是以“鹿”为主题的唐代青玉佩。这件玉佩上雕刻着二人一鹿,鹿身肌理分明,眼神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出展柜奔向山林。
跨越千年的江南记忆 低调却件件能“封神”
作为全国藏画大馆之一,无锡博物院一度以书画“封神”,拥有5000余件书画藏品,从唐宋元代画坛巨匠真迹,到明清时期几乎所有的主要书法流派,串联起跨越千年的故事。
明铜嵌银丝“石叟”款观音立像
春秋错金王子于戈
其中江南“文脉巅峰”“元四家”之一倪瓒的《苔痕树影图》,堪称无锡博物院“镇馆之宝”中的顶流。这幅画以枯笔淡墨勾勒太湖石与疏树,寥寥数笔却意境空灵,不仅是元代无锡画家倪瓒晚年艺术巅峰的代表,更是无锡文脉的象征。更有书画一体的上乘之作——明朝“吴门四家”之一文徵明的系列作品,明朝朱元璋的亲笔手书,元代赵孟頫的墨宝,历代法书、清宫旧藏书画,华氏家族捐赠书画,周怀民、钱松喦等本土大家捐赠的毕生珍藏……
清康熙仿嘉靖款青花人物纹笔筒
翰墨之外,还有近4万件包括书画、紫砂、泥塑、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等在内的“宝物”,记录着城市的不同角度。比如“王子同款”春秋错金王子于戈,现存最早的惠山泥人“细货”清光绪惠山泥塑精品《蟠桃会》,钱裕墓的金玉奇珍……这些绝美的艺术品,现在看依旧时尚感满满,令人“心动”。
限定展览 文物“深藏不露”的真相
对于此次展出的“锡”有文物,不少市民表示“很陌生”,虽然锡博馆藏有大量的“珍宝”,但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不能常设展览。比如纸张,是绝对的“娇气型”文物,怕见光、怕潮湿,锡博大批量的珍贵馆藏书画必须定期“休眠”。而如“小青炉”这样的宋代青瓷对光线极其敏感,贵金属文物长期暴露容易氧化变色,玉器则对温湿度变化都有要求……需要定期“全身体检”的同时也要“睡饱觉”。 (李昕昕)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