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25
10:31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赵明/撰稿
2024年笔者摄于寄畅园
得知我从无锡来,异地的朋友会礼貌地问道:“无锡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没有标准答案,尝试着以最具识别的概念或事件给以回答。概括起来无外乎以下几条:
——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非资源型大城市)
——物联网之都,“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研制地,拥有“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吴文化发祥地,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乡镇企业发源地
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提到“小上海”、“二泉映月”、“灵山大佛”、“鼋头渚樱花”、“惠山泥人”、“钱锺书”等无锡符号。大部分情况下,异地的朋友都会礼貌地反馈“呃,不错嘛!”或是恍然大悟道“离上海很近,在苏州边上。”
为什么不说“无锡是个好地方”或者“太湖明珠”呢?太抽象了!
十年前,万科搞了个“三十年三十城”的专访活动,在无锡采访我的时候,首先问的就是这个问题。当我给出以上类似的答案时,访谈者不满意,我就告诉他“无锡是个‘自由恋爱’的好地方!”
无锡历史上几次著名的“自由恋爱”,为这个城市种下了创新的种子。
泰伯“奔吴”,开创了中华文化第一个飞地型“开发区”——吴国,成为江南文化的滥觞。
范蠡西施泛舟蠡湖,养鱼、制陶、经商,种下了工商业文化的种子。
梁鸿孟光隐居无锡,开启了江南仕隐互补、儒商并重的文化之风,对无锡务实精神和理想主义兼具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影响至深。
唐伯虎点秋香,其背景是明朝晚期开始的无锡手工业繁盛和码头文化兴起,在近代化转型期,呈现江南精致与世俗相融合的社会生活形态。
什么样的地方才是私奔的好地方?
富庶、自由、开放、包容的地方哇!
在智能化时代,提及城市文旅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显得有些保守。当下是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唱主角的时代,有必要为了城市身份和未来大费周章吗?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不是去定义,而是探索身份的多样性和未来的可能性。
无锡从哪里来?有传说和历史的路径循鉴。那么,无锡是谁?无锡要向哪里去?
新江南人文图景
我的三观
一是“世界观”。无锡要想突破传统地缘文化的束缚,从江南文化固有的逻辑中突围,唯有国际化。世界舞台已经为中国文化演绎拉开了大幕,江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意象,理应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譬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日本侘寂美学” ),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够。无锡能成为新江南文化的领唱者吗?
二是“系统观”。一个可持续的文化体系或精神世界有能力解释生活所有意义,而一个文化体系或精神世界以何种意识为本,决定了一切意义如何被解释。
人文江南就是一个可持续的文化体系和精神世界。江南在灵动的水乡演绎诗意的东方雅致美学、精致生活,具有兼容并蓄的哲学和思想,富庶繁荣的市场与产业。江南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是近代化转型的先驱,是现代化发展的先行。江南是连续性的江南,是全球化的江南,也将是数字人文的江南。这样的江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三是“未来观”。旅游是对日常的诗性反叛,是认知重构和灵性觉醒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何尝不是一次“私奔”?人类伟大的文明都具有三重要素:经验(知识和技能)、价值和终极关怀。智能化推动的经验替代正在进行,但基于价值(人与世界之间相互的需求和满足)和终极关怀(情感和灵性生存状态)的文明之火还将燃烧,甚至会更加旺盛。
无锡文旅的未来,在于催化他者与无锡的情愫互生,在于无锡认知时空的重构和身心灵深度体验场景和内容的共建。
构建新江南人文图景,方法和路径为何?尝试着为诸公抛砖。
新江南人文图景
方法
一、以引擎化思维,推动无锡文旅逻辑重构。
1.无锡文化需要引擎化思维梳理和重构。
无锡城市文化中饱含创新基因,作为吴文化的开创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乡镇企业发源地,无锡有别于江南其他城市的显著特征就是创新。但创新的无锡不是类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锡的产业具有强烈的引擎意识,但文化的引擎能力不强,缺少创新之后的系统性构建和长周期的续航能力。
人类文明正在进入重构时代,无锡能否倡导、重构和持续推动新江南文化体系的建设?
2.引擎化构建是数字经济和智能化时代区域文旅发展的底层逻辑。
以时间和空间为轴构建的真实世界,正面临智能引擎主导的数字化重构。传统的景区中心化和文旅资源商业化变现方式,将让位于生活哲学和美学意义为主导的真实与虚拟共生模式。全域文旅需要引擎化构建平行性、共时性、互生性的深度体验“场景+内容”。
二、以新江南话语资源创新为先导,整体性思考和创新无锡文旅的整体性。
话语的建构和聚合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新江南话语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将传统的江南符号体系迭代升级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符号和传播体系,搭建立体话语网络;其次是塑造新江南的核心价值与价值系统;再次是围绕价值认同,创建核心价值强关联的策略系统和更具共鸣特征的识别系统。
新江南人文图景
路径
一、国际化的江南(无锡)是突破口。
1.国际化的江南
多年前,我曾畅想过将无锡塑造成为全球化的文创之都。
截至2023年,无锡已有50个国际友好城市,并规划2025年拥有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75对。我们团队曾经研究过这些城市,大部分友城都有至少一项突出的文创类工程/项目/机构,并对其中的几座友城的文创展开过民间的接触,他们对来中国合作具有浓厚的兴趣。能不能首先邀请其中的20个城市入驻无锡,成为“文创使馆”(概念设想)的首批项目,使之成为无锡文创的国际化“码头”,选择在运河畔或太湖文创带(对应太湖科创带的设想)形成国际化文创示范社区。在初步样本完成后,再次向全球招商50~80个其他城市的文创项目,建设全球文创之都。
及此,“文创使馆区”将成为无锡文旅的新“场景+内容”,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文创创新和资本的集聚高地,成为文创“出海”的桥头堡。
借此,申报并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创之都”。在新江南版图上讲述全球故事。
文创之都构想是无锡引擎化构建国际化江南的突破点——让世界进入江南(无锡),让江南(无锡)走向世界。
新一轮国际化的江南(无锡)需要更系统的梳理和创新,更需要抢抓机遇。期待更多的智者去发现和创想。
2.江南的国际化
江南的国际化,需要产业、文化、创新的系统化推动,这里只探讨江南文化的国际化。江南的诗性文化如何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范式?如何成为向全球输出的文化价值和符号?
江南需要更具现代意义的IP;江南需要全球化的节庆活动;江南需要成为世界级的文旅目的地。江南的城市群中,谁先以全球化视野正视这些课题,并率先驱动新江南的国际化战略,谁将成为新一轮江南国际化的弄潮儿。
二、以身心灵深度体验和主宾共建的场景与内容为抓手,重构新江南(无锡)文旅。
未来文旅强调认知重构和灵性觉醒,其场景和内容建设离不开人文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新江南叙事,要建立在人和计算机都可以理解的基础上,新江南是数字人文的江南,是多重江南的生成模式与真实江南的对峙、融合、叠加、共生的过程,通过跨媒体改编、动员、叙事,以人文数字化的时空堆叠方式,设计新江南的情动路径,塑造身心灵的沉浸式体验场。
期待多年以后,全世界的朋友真诚地和我们说:
“无锡”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24年笔者摄于蠡湖
(作者系江大设计传播机构董事长,全国设计大师奖联合创办人/总策划 ,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导)
出品:无锡日报无锡观察
运营:太湖潮网评工作室
图片:无锡日报 江大设计传播机构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