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16
11:15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赵明/撰稿
春节列入世界非遗目录之后的第一个春晚,分会场选址耐人寻味!拉萨、重庆、武汉、无锡春晚四小龙,均为长江经济带城市。
沿长江源头以下分布着:藏传文化、巴蜀文化、荆湘文化、徽派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它们既是线性连接,又是平行而立,多维呈现长江文化的多样性。这与黄河文化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同,在长江文化的整体性叙事中,张扬着沿线各地缘文化的个性。
遗憾的是春晚导演没有合排一首四城大合唱——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无锡,因春晚而改变。
其一:历史上第一次当选江南文化课代表。在江南的典型性中(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突显自我诉求——“我有一段情呀唱畀啦诸公听”。
其二:在传统江南底色上,涂抹亮眼的新江南色彩。有“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老橹,也有“可下五洋捉鳖”的奋斗者号;有“万家灯火”的鱼龙灯,也有“扶摇直上”的无人机群;有“枕河人家”的江南遗梦,也有“百舸千帆”的江河气象等等,无锡作为新江南文化重要的塑造者,第一次隆重发声!
其三:以散点透视方式,多点选景、多元呈现、多重吟唱。既对无锡展开了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表达,又不设框架,为无锡未来的文旅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性。
后春晚时代的无锡文旅,可以大胆描绘新江南人文图景!
江南文化更需要创新!江南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区,原有的江南文化形态、机制、价值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江南理应进入当下,在新江南人文中寻找新的生机和趣味,谱写家国情怀,在全球化叙事中讲述中国江南当下故事!
无锡的新江南叙事,需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
重新思考无锡文旅的全域化发展战略
无锡现在的文旅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还是以景区景点为发力点,这难以整体性表达新江南人文图景。无锡需要将所有的文旅资源融合起来,将无锡老城区结合进来,将无锡的非遗进一步活化开来,推动“景区游”向“都市游”转型。
在传统的江南文化板块中,具有特殊地位的苏杭,是典型的都市游,园林粘合了苏州老城区,西湖融合了杭州老城区。
无锡的全域化焊接点是“码头”——
它是江南水乡的记忆节点和工商名城的象征物,是空间意义上的水陆交汇处,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乡愁和泊岸,现代意义上的连接和端口,是长江、太湖、运河交织江南的锚。基于篇幅,这里不做赘述。
第二件事
新江南文化的话语资源梳理和创新
新江南是对传统江南秩序的革新,江南的想象不能停留在明清时代的认知体系中,新江南需要重视民国和共和国历史;新江南要在全球视阈下重塑IP,讲述新故事;新江南需要在江南地缘文化范围内的城市连接中,构建新的关系和逻辑。
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主体的出身、边界、价值、性格、历史等传统塑造/界定/交换/传承方式都有很大的改变,新江南话语资源的创新,需要勇气!
第三件事
新江南的情绪价值的发生和供给
首先是主体对自我品牌塑造观念的转变。过去的城市或区域品牌喜欢贴标签和占山头,比如贴上“是个好地方”、“XX故里”等等的标签,抑或“XX之都”、“XX之光”等抢占资源山头。这些品牌SLOGAN,自大生硬,就是个“路牌”或自以为是的“灯塔”。新江南需要更感性、更有情绪属性的概念,比如“无锡有点甜”,通过“有点甜的美食”、“小确幸的生活形态”、“舒缓温情的山水”、“平和善意的人文”等情绪触点,与客体连接。
其次是文旅建设和传播机制上的转变。城市文旅不仅仅是集体记忆的再现和集体意志的呈现,还应是个体意愿和具有随机性的体验场景与内容。城市是线性的,也是非线性的;城市是目的地,更要提供可能性;城市是真实的,也是想象的。
春晚后的无锡文旅,
开启新江南城市人文图景。
(作者系江大设计传播机构董事长,全国设计大师奖联合创办人/总策划 ,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导)
出品:无锡日报无锡观察
运营:太湖潮网评工作室
图片:无锡日报 江大设计传播机构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