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1/27
08:54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王梅兰
“能为他做的我已经都做了,可是……”这是我在家访中经常听到的来自家长的吐槽。“我想要的不是这个,但是……”这是来自孩子的抗议。压迫感强是我对这类学生家庭氛围的初印象。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想我们都太容易给出一厢情愿的爱,而缺少耐心去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就不能回避另一个问题:学校和家庭培养出怎样的孩子才算优秀?这绝对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多几个角度去观照与评价孩子的成长。
小D是个性格直爽的孩子,看到同学言行有失定会大声直言,让很多人下不来台,致使他的同学缘很不好。他自己也很受打击,有段时间垂头丧气。一次与其家长的电话家访中,他的父亲表示很清楚孩子处事不够圆融的缺点,但还是愿意保护他坦率真诚的初心,让孩子慢慢按自己的节奏去优化人际关系。同样的,老师们在校也是小心引导,表扬其初衷,微调其方式。小D最后收获的东西我们也都有目共睹,他变得随和、坚强、懂得感恩,这些改变不是强制约束能带来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优秀也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不相似的精彩才是常态。当小D自己从低谷慢慢爬上来,他的内心定然也经受了洗礼。他需要的或许就是来自他人的一点点鼓励,好让他更快地站稳脚步,更坚定地向前。我想:家长和老师就是孩子们的“摆渡人”。当然,哪里有人真正能够摆渡他人,每个能闯过风浪的孩子都是在自渡。
在当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太容易将自己的意念和喜好灌输给孩子,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股脑儿给他,奢望把自己认为错误的一口气从他身上抹去。可是,高中阶段的孩子早就不是也不该是任人摆弄的木偶。即便他违拗自己的主观意志顺从师长改变自己,这样的改变绝不是真正的“唤醒”。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真正的灵魂“唤醒”一定是清风拂面、润物无声,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教育的真谛。
对孩子爱但不可给予压迫感,付出但不灌输,陪伴但不包办,引领但不强行改变。这种无压迫的爱才能让每个孩子沿着适合自己的方向,走向更高更远处。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