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 正文

江苏无锡:借助春晚IP,守护“江南文脉”打造文化强市

2025

01/13

08:4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1月8日18:20,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无锡篇”。开篇即点明了无锡的地理特点:北倚长江,南临太湖,千年运河穿城而过。在无锡,穿城而过的运河、奔腾入海的长江、烟波浩渺的太湖,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脉动。如今,运河之畔、长江岸边、太湖沿线,每天都在上演着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而总台春晚分会场的落地,也给无锡文旅融合带来新机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工商文化、创业文化及运河文化、园林文化、霞客文化、东坡文化等”,经济增长为文化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繁荣则为经济发展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发达的经济社会基础,正努力形成文化与经济互动融合的增长模式,突出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增长,积极探索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样本。

  提炼人文“密码” 凸显地域标识

  无锡从城市的历史基础和实践经验当中,提炼人文密码,强化人文经济学的新动能,凸显了吴文化、运河文化、江南文化、东坡文化等地域文化标识。

  “运河故事、东坡故事到底该怎么讲?”无锡市政协委员何勇建议,除了做成读本、宣传册,拍摄视频等常规传播手段,还可以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比如寻找苏东坡在无锡的足迹,探寻无锡运河风情,又比如打卡二胡曲里的无锡景,沉浸式体验泥人或紫砂技艺等,把游览和体验融为一体。何勇表示,围绕具有无锡特色的地域标识,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专题研讨、主题论坛、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进一步深化文化内涵。

  做好“创作”和“生产”文章,更高水平打造城市文化标识。“我们可以仿效其他地区的经验,通过建设博物馆、出版文化刊物、主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弘扬东坡文化。”无锡市政协委员庞现军、高奋荣、周建明等人建议,可以利用东坡诗词《念奴娇·阳羡国山碑怀古》面向全国开展国山碑研究;依托宜兴紫砂文化资源,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苏东坡文化产品;同时,围绕地域特点研究苏东坡旅游线路,做好美食、游学、读书等项目的开发。

  守护江南文脉 融入现代生活

  薛家花园内,身着古装的演员们出现在假山廊桥上,园林成为舞台,风声水声和虫鸣鸟语也加入伴奏,游客从观景变成入景。无锡努力做好“融合”和“赋能”文章,加强文化与城市、经济的融合与协调发展。

  当前,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传承守护好城市文脉,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推动文化更好地融入城市肌理、驱动城市更新。“其中,要注重文化载体的融入。”无锡市政协委员浦巍说,对照周边城市,在无锡主城区,能够凸显城市精神、文脉源头的主题雕塑是匮乏的。他建议,无锡火车站广场改造中,竖立江南人文始祖——泰伯的人物雕塑,向游客展示“至德名邦”的人文魅力。

  人文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以人的福祉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与无锡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依托无锡丰富的人文资源,加强与地方特色品牌的融合,让人们既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又能看到城市和时代的发展。”无锡市人大代表黄茗磬介绍,就拿无锡新华书店的转型发展来说,书店正努力由“单一阅读”向“文旅融合”转变。2024年,书店开发了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文化体验等一系列凤凰研学产品,全年共计开展百余场研学活动,吸引了1500多人次参与,在书店收获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更让人们深度参与了城市的文化发展。

  数字科技赋能 打造文化强市

  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为无锡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千余家,初步形成以影视制作、动漫游戏、非遗文创、乐器生产等为重点的文化出口产业集群。

  以产业的思维抓文化建设,企业、项目是文化建设落地转化的“钥匙”。无锡市政协委员吕建平建议重视数字娱乐、创意设计、网络直播、虚拟现实等新型文化业态。“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向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化转变,无锡也应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和文化服务的智能化升级。”他建议,采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区,将无锡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变成一段段鲜活的历史记忆。

  一场马拉松带火一座城,演出经济持续火热,非遗传承人成为新网红……在无锡,正生动上演着一场场文化创新,为城市带来流量和效益。无锡市政协委员钱新华认为,无锡文体活动的潜力和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他建议,在体育赛事、音乐节、美食节、文创市集等这些传统文体活动的基础上,定期举办露天音乐会,邀请本地艺术团体和街头艺人表演,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的活力,营造文化创新创造的氛围。

  “现在国内文旅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那就是‘文旅+’,文旅必须跨界融合。”人大代表陈琪表示,以“鸿山”项目为例,为了使无锡的“吴越文化发源地”这个IP真正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在整个文旅项目的建设中充分运用了数字科技,特别是数字人的技术,未来“鸿山”项目将会和如今的灵山胜境景区、拈花湾禅意小镇截然不同,打造中国文旅沉浸式景区的3.0版本。“将线上的体验和线下的场景无缝衔接,为‘00后’和新时代的年轻人创造出他们喜欢的场景和新的应用。”(韩玲、张月、黄梦羽)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