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探访藏在太湖蠡湖间的“宝藏之地”

2025

01/10

08:0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蠡湖边有一座小山,约百米高,名叫“宝界山”。在无锡刚刚过去的银杏季,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了探访临近湖边山坡上那棵360多岁的古银杏树。但银杏叶背后的“湖山草堂”,也藏着一段美妙的故事。

  “两湖夹一山”的“宝藏”隐居地

  北面蠡湖,南朝太湖,宝界山身在其中。《明史》中这样描述:“筑室湖上,读书三十年不履城市。”筑室的是王问,“室”就是湖山草堂。王问是明代的无锡文人、画家,晚年选择和父亲王鉴归隐山林,在五里湖边的宝界山效仿陶渊明辞官返乡隐居,环植花木,疏浚清泉,巧叠奇石,完成了“湖山草堂”的构建。

  南宋诗人钱绅,相传是第一个挑选宝界山隐居的人。多年以后,王问的湖山草堂便是以他的小房子为基础建起来的。三百年后,明朝进士陈宾也被这里深深吸引,并在山坡上植梅养鹤,像林逋一样过上了梅妻鹤子的生活——这可是无锡历史上最早的“梅园”。

  彼此滋养的景与情

  明朝的时候,从无锡市区到宝界山只能乘坐船,当时蠡湖的水面也远比今日见到的更为宽广,他们就这样在船上晃晃悠悠,观景、读书、静心。

  与湖山为伴的日子里,王问画画、写诗,“日记”一般记录起自己的日常,家乡的湖山林泉激发了他的无尽灵感,他也将对自然的理解与热爱凝聚在栖居半生的湖山草堂中。《孤屿鼓棹图》就是他在山水间自得其乐的真实写照。画面中的景色像极了宝界山一带的地理风貌,用墨大胆果断,老者坐于船头轻摇羽扇,撑篙的船夫安静立于船尾,闲适舒阔。《隐宝界山图》完全是用大块淡墨创作,太湖的峰峦若隐若现画在后面,表现了无锡一带太湖沿湖的山水景色,这幅画也成为后世画太湖等江南风貌的典范。

  “三十五景”绝佳处

  王问在《湖山歌》中写道:“峰峦映兮潭岛,水溶溶兮烟霏霏”,将绝美的太湖风光刻画得淋漓尽致。王问父子还打造了宝界山“三十五景”,湖山草堂就是其中之一。另有坡梅、万松径、白莲池、俸鹤田、六角亭、马蹄界、醉词、青枫碑、通惠泉石刻、试茗、弄玉石矶、香炉田、龙头头、笔架山、仙人洞……

  如今的宝界山,建起了望湖阁,飞檐朱栋,可以登临远望,与鼋头渚的“鹿顶迎晖”形成双峰对峙,互为映衬。站在望湖阁上极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这样的景致,想必与王问当年所钟爱的一样迷人。宝界双虹桥、蠡湖大桥横跨蠡湖两岸,市区高楼也隐约可见。(李昕昕/文 史晨霏/摄)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