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无锡市纪检监察机关:笃行奋楫扬清风

2025

01/09

05:5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日月其迈,岁律更新。

  近年来,无锡市纪检监察机关在省纪委监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加快推进廉洁无锡建设,纪检监察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了坚强保障。

  持续强化政治监督

    奋发有为服务中心大局

  去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无锡市小溪港上榜。

  从过去污染严重的鱼市码头,到如今水清岸绿的生态走廊,小溪港的华丽蝶变正是近年来太湖治理成效的体现。

  “太湖禁捕退捕政策刚公布,我们就跟进制定专项监督方案,明确了监督重点、责任主体和具体举措。”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政策落实,市纪委监委建立起由党风室牵头抓总、派驻纪检监察组重点攻坚、太湖沿岸4个县区纪委监委具体推进的联动监督机制,既跟进监督捕捞许可证收回进度,又严查补偿金发放、安置政策落实情况,持续压实各方责任,铁纪守护绿水青山。在纪检监察机关跟进监督下,仅小溪港一带就撤回捕捞许可61个,取缔“三无”船舶102条。

  保护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纪检监察机关与主责部门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对控源截污、检测防控等重点环节责任落实情况开展全程监督,推动生态清淤、蓝藻打捞、河道治理等工作走深走实,太湖水质持续向好、藻情不断改善,提前6年达成国家治太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一曲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太湖美”越唱越响。

  发生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变化,是无锡纪检监察机关做深做实政治监督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政治监督贯穿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下沉一线监督调研,护航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立足职责跟进监督,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屏障越筑越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准确运用“四种形态”,让干事创业蔚然成风……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盯住重点人、重点事,建立健全监督台账,逐类逐项对账监督,切实做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为无锡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做实政治监督的关键。

  制定出台《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若干举措》,细化落实措施,理顺监督机制;连续四年协助市委通过集体廉政谈话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作风教育,严明纪律要求;将“一把手”及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信访、舆情、日常监督、巡察反馈等信息纳入“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平台,为强化权力监督提供信息化支撑……市纪委监委多措并举管住看牢“关键少数”,督促其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上打头阵。

  “有的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存在偏差,履职尽责有短板。”近日,十四届市委第八轮巡察6个巡察组完成现场巡察任务,市委巡察机构坚守政治定位,从政治高度现场点出了被巡察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四届市委巡察开展以来,市委巡察机构不断深化细化巡察监督内容,加强政治监督、查找政治偏差,督促被巡察党组织以履职担当的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截至目前,共完成8轮常规巡察、2次专项巡察、3次联动巡察,累计发现问题1075个,移交问题线索371条,立案查处124人,提出意见建议355条,提交专题报告70份,充分彰显了政治巡察党内监督的利剑作用、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促进发展的保障作用。

   一体推进“三不腐”

    持续释放治理腐败综合效能

  2022年5月19日,第87号“百名红通人员”孙锋在菲律宾落网并被遣返。至此,无锡市“百名红通人员”追捕任务全部完成。

  孙锋,中国农业银行江阴要塞支行原行长。2011年12月,因涉嫌利用职务便利骗取他人巨额资金畏罪外逃。十余年的隐姓埋名、深居简出,终究还是逃不过法网恢恢。

  虽远必追、虽难必追、虽久必追,近年来,无锡运用大数据手段综合研判,强化各方协作形成合力,以惩治腐败“零容忍”的鲜明态度和“有逃必追、一追到底”的坚定决心,不断推动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高质量开展。自2015年“天网”行动开展以来,市监委牵头追回重要职务犯罪嫌疑人12名,追缴赃款2.8亿元。

  惩治腐败、高压震慑,无锡从未停歇。

  监察体制改革后,无锡先后查办全省留置第一案、处级干部留置第一案、处级干部主动投案第一案和受贿行贿同步留置第一案,形成强大震慑。党的十九大以来,紧盯“关键少数”,查办了易利华、费平、刘亚军、顾智杰、蒋国雄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案件。持续深化金融、国企、环保、政法、医药等重点领域腐败治理,推动整治违规借贷、挂证取酬、违规经商办企业等突出问题,一个一个攻山头,一场一场打硬仗。

  防止腐败扩散蔓延,既要靠依规依纪依法惩处,又要靠制度治理和监督约束。

  市纪委监委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1+9”监督体系无锡行动方案》《无锡市监督促治以案促改全周期管理办法》,聚焦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问题、全面从严治党的短板弱项,紧盯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公共停车收费管理、农村集体“三资”、镇村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从问题切入,通过剖析问题背后的责任缺失,找准责任主体,再通过构建监督体系,推动责任落实,促进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推动发展有机贯通,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探索构建基于无锡实践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为例,针对国资底数不清、资源‘沉睡’等现象,利益输送、监管失守等问题,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推进国有资产清查利用工作,推动前期开展的镇(街道)国有资产专项治理和江阴市试点工作经验成效向全市国有资产全领域辐射。”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做实以案促改、扎紧制度笼子,另一方面,着重厘清职责,把各类监督主体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职责明确下来、落实到位,实现常态长效、规范有序管理。”

  一手抓惩治,一手抓预防。市纪委监委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协助市委研究制定出台全省首个市级廉洁文化实施意见,以文化人启智润心,建成、升级廉洁文化阵地105处,上线“廉洁无锡数字地图”,广泛开展“家风课堂”;以案为鉴警钟长鸣,选取医疗、金融、粮食购销、工程建设等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分层分类摄制警示片、打造资源库,加快建设市党风廉政警示教育馆,推动全市上下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使铁的纪律成为自觉遵循。

  坚持人民立场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打开“无锡停车”智慧管理平台,随时随地可以查看附近停车场和剩余车位,绑定后还能先离场后付费,平均停车出场通行时间由30秒缩短至3秒。当下,出行使用“无锡停车”平台,正成为越来越多无锡市民的习惯。

  找位停车方便了,离场缴费不堵了,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看不见的“整治”。

  从2021年开始,市纪委监委就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共停车乱收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深挖彻查公共停车资源监管不力、谋取私利等突出问题,查找分析执法刚性、监管能力、收益绩效等方面停车治理短板缺陷,协助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公共停车资源统管统用,着力解决管理杂乱、监管缺失、监督滞后等体制机制问题。

  专项整治不仅推动提升了全市公共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化精细化水平,也促进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停车收费更加合理、资金流向更加透明、资源监管更加高效。如今,在专项整治期间开发启用的“无锡停车”智慧管理平台,已接入停车场库9820个、静态泊位信息247万个,动态联网停车场库2256个、泊位67.6万个。

  坚持执纪执法为民、纠风治乱为民,近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以实际成效赢得群众支持和信赖。

  推动解决学生餐问题,针对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食堂挤占、克扣、挪用、贪污学生伙食费等严重问题,以学校食堂专项巡察开道,全面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推进综合施策、源头治理,让学生吃得放心、家长安心;

  开展民生专项资金清理,推动升级“阳光惠民”系统,实现对75条惠民资金线实时监管,督促民政部门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对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综合帮扶;

  强化集体“三资”监管,先后开展村务卡、基层工程建设、集体资金违规出借和资产违规出租、产权流转交易等专项清理整治,推动主责部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为广大群众守好集体家底;

  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现象及时防治,系统推进风腐同查同治,让越过“红线”者知痛知止,严防群众深恶痛绝的不正之风滋生蔓延;

  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采取领导班子成员包案、包市(县)区、包项目方式,动真碰硬惩治“蝇贪蚁腐”,建立“连心桥”民生实事工作机制,全口径采集问题、全流程督办事项,推动整治不动产“登记难”问题等15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落到位、见效果……

  一个个专项、一件件实事,瞄准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堵点、卡点,不断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实实在在造福于民。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

  未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争先,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多作贡献!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