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2/16
12:17
来源
交汇点新闻
分享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希望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始终是总书记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牢记总书记嘱托,江苏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关切,补齐民生短板,一年接着一年干,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均居全国前列,“百姓富”的成果更加丰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出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交出了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就业优先,群众口袋越来越鼓
【切片】 岁末,记者走进淮安市“无声咖啡店”,33岁听障人士小任是该店的一名咖啡师,不仅咖啡做得好,还教出3个残疾人徒弟。
淮安现已建成3个助残空间,涵盖奶茶、烘焙、美甲等多种业态,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就业创业的大舞台。小任第一次喝咖啡时,感觉先是微苦而后回甜。她相信,自己的生活也会如此——先苦后甜,回味无穷。
【扫描】 作为用工大省,江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链接资源、持续帮助……江苏对就业困难人群的帮扶紧抓不放、常抓不懈。无锡市惠山区为3457名就业年龄段内的残疾人“量身定制”高质量就业档案,定向举办90多项“沉浸式”免费技能培训班,助推残疾人就业从“岗位找人”到“人选岗位”。
做好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做大岗位“蛋糕”是根本。江苏今年实施“千社万岗”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行动,归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少于150万个,开发劳动就业等领域公益性岗位不少于5000个;支持高校毕业生(包括离校5年内)自主创业3万人。开发20个职业指导微视频、微课堂,上线100门适合高校在校生、毕业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今年在全国率先推出高校毕业生“强技计划”,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服务,提升大学生“下水游泳”的能力。
一串串数据,记录了千万个“奋斗足迹”:近3年来,江苏城乡就业人口稳定在4800万以上,居全国第三位;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1至10月,城镇新增就业121.16万人,同比增加4.1%,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
不仅就业饭碗端得牢,“创响江苏”品牌也深入人心。去年江苏累计支持30.77万人自主创业,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4.28万人、扶持农民创业11.6万人。
群众“钱袋子”鼓不鼓,检验着千家万户幸福生活的成色足不足。2014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3元。今年仅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达到42307元。
融合共富,城乡差距越来越小
【切片】 从上海虹桥站出发,半小时便能抵达昆山市千灯镇歇马桥村,最繁华的都市风貌“一键切换”成最江南的田园风光。歇马桥村这个古村落每天都在“生长”,引进精品书吧、黑珍珠餐厅等30多种新业态……今年上半年,村庄营业额达1455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周泽华介绍,歇马桥村将打造成城里人的“诗与远方”、村民的美好家园。
【扫描】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昆山积极推动乡村融合发展,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115元,全市164个村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为126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8∶1。
在江苏,城与乡的边界日益模糊。江苏各地把县域优势、乡村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让城乡融合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
城乡融合发展,富民产业是基础。“同一块地,怎么富?”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在时代楷模赵亚夫的指导下,延伸大米产业链,走稳共同富裕道路,2023年人均收入突破4.3万元。“同一片海,如何富?”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的张延喜带动当地渔民,利用手机这一“新农具”造就“创富传奇”,助推海头镇成为“中国海鲜电商第一镇”。
“城乡收入比逐年缩小”,是江苏城乡融合的一个缩影。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比连续12年缩小,由2012年的2.37∶1、2014年的2.30∶1,缩小至2023年的2.07∶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城乡收入比较去年同期缩小0.04。
在城市“推窗见绿”,到乡村喝一杯“村咖”……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美美与共的城乡双向融合发展格局在江苏渐入佳境。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华丰社区是一座森林花园乡村,这两年招引进村的都是“让孩子和年轻人欢笑的项目”。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是“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1978年秋,时任垫湖大队会计的苏道永等干部秘密召集社员“分田”,开启了江苏农村“大包干”先河。这两年,该村擦亮“春到上塘”农产品区域品牌,村集中居住区里,医院、超市、幼儿园、小学、银行设施齐全,不少早年进城的村民又陆续迁回了村。
“这日子,过得没话说!”83岁的苏道永春风满面。
“民生七有”,幸福底色越来越亮
【切片】 无锡市梁溪区扬名街道翠园社区藏有一家老年食堂,米粉、小火锅……快餐区菜品荤素搭配,小吃区美食花样翻新。老年食堂也成了社区全龄餐厅,年轻人、上班族和老年人结成“饭搭子”。食堂还成为社区举办邻里节、培训讲座、亲子互动等活动的交流空间,让全龄人群感受到从“舌尖”到“心间”的温暖。
【扫描】 城里有老年食堂,乡村有助餐点。全省城乡现有8000多家老年助餐服务点,用“一餐热饭”呵护老人晚年幸福。
江苏是全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间最早、速度最快、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89万,占总人口的24.50%。直面“银发大潮”,江苏积极应对,高标准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在乡村,建成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36家、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043个。在城市,建成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93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8万余个,为省内330万城乡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上门服务。机构养老方面,全省拥有养老机构2200多家,床位40万余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高达68%。在去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评价中,江苏9项关键指标达95.7分,位居全国前列。
老有所养,只是“民生七有”幸福拼图的一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243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达79%……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急难愁盼,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力争共富路上不落下一人。
农村危旧房翻建、人人享有安全舒适居住环境……一个个微小而具体的“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住有优居”梦,在江苏如愿以偿。在乡村,2018年以来,全省超50万户农房得到改善,150多万农民群众住上现代宜居农房。在城镇,2013年以来,累计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259万套,惠及居民700多万人。
在千万“安居宜居”圆梦者中,常州外卖小哥李园园的故事颇具代表性。2019年,他因带着6个月大的女儿送外卖而走红全网。近年来,常州打造“安居”民生名片,解决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等群体住房问题。今年春节前,李园园一家从出租屋搬进他人生中买的第一套商品房,女儿也有了独立温馨的儿童间。李园园笑着说:“从没像今天这样感到幸福,未来充满希望!”
数据答卷
收入
2014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3元,按城乡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2024年前三季度,上述数据已远超10年前,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29元。
就业
2014年,江苏城乡就业人口4760.83万人,其中城镇地区就业人口3029.46万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77.64万人。2023年末,江苏城乡就业人口484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38.29万人,同比增长5.1%。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帮扶20.52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住房
城镇棚户区改造连续11年被省政府纳入民生实事予以重点推进。2013年以来,江苏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259万套,惠及居民700多万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连续7年被省政府纳入民生实事,截至2023年底,累计改造老旧小区约1.4万个,总惠及居民约500万户,其中2000年底前建成的小区占比达到90%。
养老
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所有县(市、区)护理院全覆盖,总数达420家。已建成标准化家庭养老照护床位2万张,主要服务居家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并为330余万老年人提供助洁、助浴等上门服务。累计完成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4万户,让老年人在家中也能享受舒适便捷的养老服务。
幸福回响
小村变成大村,穷村变成富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永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村工农业销售收入1616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3.35亿元,全村人均收入7.3万元。
永联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探索农村未来发展方向,努力让生活在永联的村民福气满满!
——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 吴惠芳
曾经大家担心:“谁来种田、如何种好田?”这两年,农学生、下乡创业的大学生、回乡接班的“农二代”……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我们的农场,农业产业的“牛鼻子”抓得更牢了。
未来我们“新农人”有一个重大使命,那就是探索农业科技应用,用科技来提升种养一线收益,吸引年轻人奔赴乡村振兴一线,进而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魏巧
我是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的一名村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考察,参观了我的香包工作室,还买了一个“真棒”香包捧场,我特别感动也倍感振奋。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村的“香包”年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带动周边600多名村民增收。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加油,让徐州香包香飘万里,绣出一幅乡亲们的共富画卷。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传承人 王秀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聂伟 刘春
统筹:王晓映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