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2/13
09:16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山有猛虎,水潜蛟龙
每次回张渚老家,必经铜官山(南山)。这是宜兴境内三大山系之一。山北侧,宜兴最主要的水系南溪水系穿城而过,直入太湖。公元三世纪中叶,宜兴(时名东吴义兴郡阳羡县)流传着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上演这幕历史剧的实景舞台,就是南山和南溪。
周处(242—297),字子隐。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广平太守,其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周处年少时即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但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三害”。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耳朵里。他顿悟,只身入山射虎,下水杀蛟,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由此,“三害”皆除。
周处拜的是吴郡名士陆氏兄弟。他把自己的情况详细告诉了陆云,并表示想重新做人,只可惜虚度了大好时光,至今一事无成。陆云对他说,古人看重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另外,人最可怕的是不能立志,如果志向远大,又何必担心不能名声远扬呢?数年之后,洗心革面的周处被任命为建威将军。战死沙场后,被追赠为平西将军,谥号“孝”。
故事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明朝戏剧家黄伯羽将其改编为《蛟虎记》,广为流传,至今京剧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剧目。周处著有《默语》30篇及《风土记》。《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风土记》。
自身幡然醒悟,名士谆谆教诲,日后知行合一,阳羡第一人物浪子回头的故事就这样炼成。
山生金,水生银
宜兴境内山水分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圩区。
山区资源富集,圩区鱼欢稻丰。这里仅说煤和石。宜南山区的采煤史始于明万历年间。上世纪60年代末,根据毛泽东主席“要扭转北煤南运”的指示,江苏省决定大力开发苏南煤田。1969年10月,无锡市煤矿建设指挥部在宜兴成立。不久,园田、茗岭、柏山、清水潭、金山、城建、郊区、龙山、小张墅、任墅、白泥场等一大批煤矿纷纷兴建起来。
我家在张渚茶园村,园田、柏山、茗岭煤矿都近在咫尺,到煤矿上洗澡、看电影、买小人书、捡轴承做小推车,是永久的童年记忆。记忆里挥之不去的,还有园田—柏山—茗岭公路上一辆辆送煤车卷起的满天灰尘。上初中时,我宁可走七高八低的田埂路,也不愿走此大马路。高中在张渚,张渚劳动桥以北道路两侧,整年煤堆连绵,天晴黑灰满天,天雨污水满地,百姓苦不堪言。张渚在我心中就是“脏”渚。
靠山吃山,张渚多石矿。石头开采后或轧成石子,或烧成石灰,由水路外运,河道污染无人过问。在随着运沙船第一次独闯上海前,我对黄浦江的遐想,一直是以张渚西河为母本的。
我的叔叔和周边众多农民都以采石为生。一次放炮前,他未戴安全帽遭落石击打身亡。婶婶带着两个女儿改嫁,对方亡妻因不小心落入石灰窑而死。这样的事故隔三岔五上演,无知是不变的主题,老天也只是偷懒地换一换主角、方式和地点。
靠着丰富的资源和四通八达的水系,“金张渚,银骡埠(湖父)”的名气响彻周边苏浙沪皖多个市县。山是水之父,水作山之名。从东往西,洑东(已撤并)、湖父、张渚、西渚,这些山镇,没有一个不是以水为名。这就叫山水相依。人,更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山山水水。
山为壮美画卷,水是动人诗歌
作为与新安江水库同期的移民后代,我一直在闷闷地寻找另一个老家——被横山水库淹没的钓桥村的历史。我要感谢万正初先生,是他为我提供了如下史实,让我找到了根。
横山水库修筑前,钓桥村是太华山区72条山涧的汇集处,自古多洪涝灾害。乡间流传民谣:“七十二涧下西洋,十年倒有九年荒。无衣无食泪汪汪,背着箩筐走他乡。”1958年至1967年,钓桥村全村搬迁,共拆迁民房2678间。水库建成后,灌溉农田面积5万亩,防洪保护面积30万亩以上。2004年,在水库东侧的凰飞岭岕,佛光祖庭大觉寺横空出世,以此为核心,昔日水库成为国家4A级景区。
祖父辈因水而离,向山而来。离开的是穷山恶水,落脚的是荒山野渡,如今,荒山野渡换了人间。在近30公里范围内,从太湖之滨,到云湖(横山水库)之畔,一幅史诗般的巨幅山水画正在徐徐展开:湖父镇向来受山洪袭击的洑西涧中游,建起了油车水库(阳羡湖),以此为核心,湖父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紧挨着的茗岭,投资上百亿的宜兴国际旅游度假区正在全力打造;海拔521米的铜官山顶(当年周处打虎之山),新建华东抽水蓄能电站,看似天眼,恰似瑶池;天目山余脉星罗棋布的水库,纷纷转型为生态水源地和旅游风景区。
人是靠自然界生活的。时代在变,人靠自然界生活的方式也在改变,众多煤矿、石矿(石灰窑)、铁矿,甚至世间罕有的紫砂矿,都一一关停,并已经或正在复绿、复景。
“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历史上,家乡的山水,曾经引得苏东坡买田阳羡意在养老(其后代至今在宜兴繁衍生息),现如今,宜兴人正唱响新时代“山水经”:以真山真水引来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造就产业高地、发展高地、幸福高地。一代有一代的故事。从周处以来,家乡的故事一直在变,但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或许,山已不是那山,水也不是那水。(吴立群)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