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祝塘旧事

2024

12/10

09:51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祝塘梅园(万骨茔) 吴伟成 摄

  1

  祝塘境内的开发,主要是在赵宋王朝南迁以后。有史记载的主要开发者,是孔氏和徐氏家族。

  孔氏是五代时南下避难浙江温州平阳流寓支第九世孔垕,他在绍兴四年(1134),朝廷任命他为东南将军统制江阴军,任职二十多年后,“遂占籍邑之梧塍”。徐氏迁居梧塍,是徐千十一(字名世),在南宋末年任承事郎,南宋灭亡后,徐千十一为了“不仕元”,从苏州迁居到了江阴梧塍里。

  徐氏到梧塍,虽比孔氏晚上百多年,但开发的功绩,要远远超于孔氏。到梧塍徐氏第九、第十世徐麒父子时,梧塍徐氏进入全盛时期。

  徐氏拥有的土地,据民间传说,梧塍大宅到江阴城将近25公里大路,除了靠近绮山的一段20多米长的大路北侧,有一块别姓的地,其余路两边田地的产权都是属于梧塍徐氏。到第十三世徐经去世后,他的夫人杨氏给徐治、徐洽、徐沾三个儿子分配家产,徐治留在梧塍,徐洽分到马镇,徐沾分到华墅砂山,“每人该得官民田一百二十五顷九十七亩七分六厘一毫”(《杨氏夫人手书分拨》)。梧塍徐氏全盛时,相传房屋有5048间。现大宅村,是在原护村河内原老宅基上新建的,占地面积达0.15平方千米,这个相传不是空穴来风。

  梧塍徐氏重视文化教育,早在徐麒少年时,徐麒之父徐直,就与无锡画家倪云林交好,倪来大宅拜访徐直,徐直正在云南服役,由年仅10岁的徐麒代父接待,倪云林见他长得英俊而有才气,为他绘制了《书屋图》,并写下了《题书屋图》,夸奖他“清令不凡”“异日必能乘长风破巨浪”。 施耐庵在苏州落难时,徐直请他到大宅避难教书,施耐庵在教书之余,在大宅的东林庵,创作了《水浒传》的部分章节,至今还能找到“十字坡”“景阳岗”“黄泥岗”“曾头市”“祝家庄”等书中故事发生的地名。苏州文徵明的祖父文洪、父亲文林,松江华亭状元钱福等人,都被徐家用重金邀请到大宅执教,当时的江南文人文徵明、唐伯虎、祝枝山等人与徐元寿、徐经等交往密切,至今徐霞客故居晴山堂石刻依据镌刻的原件,都是这些文人骚客在梧塍大宅留下的墨宝。

  正统六年(1441)。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嘉兴等地灾荒,徐麒父子,输粟米4000石赈灾。在景泰年间,蒙古瓦剌部入侵,边关军情紧急,他们又进助边鞍马数百骑,朝廷赐以冠服,旌为义民(表彰为具有高尚道德和节操的模范),在祖茔东原(大宅坟)建造成了“旌义坊”,第二次支边和赈济以后,朝廷又给了每二次表彰,在村中又建立了“皇恩二下坊”,表彰的“敕书”,为显其珍贵,供奉在藏书楼中,并把此楼更名为敕书楼,并请翰林王直,写了《敕书楼记》,由书法家刘铉楷书书匾。

  朱元璋称帝后,百废俱兴时,朝廷急需要人才,徐麒经乡里推荐,以一个没有功名的白衣,奉诏出使遥远的巴蜀,去招抚羌人归化。徐麒出发时,已经70岁的宋濂作《送徐生诗》送别。宋濂在梧塍教过书,徐麒是他的学生。宋濂在诗的“序”中对徐麒作了介绍:“生,江上故族也,学古储今,以诗文从余。今为郡举送于京,均贡成都,诗以送之。”这一年是洪武十三年(1380),徐麒还不到20岁。徐麒在巴蜀的使命结束,回到南京,论功行赏,是要留在南京当官的,徐麒以家中有亲人,家事千头万绪为理由,三次上书要求回归故里,朝廷准了他的请辞。可是到了他的孙子徐颐、徐泰以后,一反他们祖父的人生之路,热衷于科举,最后酿成了弘治十二年(1499)徐经与唐伯虎的科场案,徐、唐二人险些成为锦衣卫的刀下之鬼。从此案开始,梧塍徐氏急剧地走向衰落。

梧塍园(古银杏) 吴伟成 摄

  2

  清顺治二年(1645)农历闰六月初一日,在“头可断,发决不可剃”的呼声之中,江阴城乡居民闻风而起,守城反清,数日之间,响应的人多达20万。得知江阴造反,六月二十一日,博洛派兵10万,以南明降将刘良佐为先锋,分十六营围城。陈明遇到砂山去请回已调任江阴、暂居砂山的阎应元。阎应元绕道祝塘回江阴。祝塘600少年执械护送。这次守城的结果,阎应元知道将是“事则万无可为,死则万无可勉”,只是为了留下信念和名节。阎应元到江阴带领守城的义兵,守城八十一天。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城破,清军屠城3天。守城八十一天,城内死者6.7万余人,城外死者7.5万余人,城内老少仅剩行僧印白等53人。

  印白,梧塍徐姓之子,俗名徐士杰。他见屠城后的江阴大街小巷,罗尸成堆,天气炎热,臭味熏天,新任知县卞化龙组织民力,在大街空地焚化。印白回祝塘后,他得到族人徐君实捐出的3亩3分田地,祝塘义民与他一起用蒲包装纳尸骨,用木船日夜不歇把尸骨运回祝塘埋葬,其中包括阎应元在内的尸体,共有27000余具。相传,在尸骨埋葬之时,太阳躲进了云层,白天顿时出现了黄昏景象,尸骨中发出不绝于耳的痛苦呜咽。印白在这万骨茔南边,架起几椽茅屋,日夜为亡灵超度。为不忘为大明死节的烈士,地方善士把这几椽茅屋改建成3间瓦房,取名骷骨庵,用不熄的香火,祭奠茔中的亡魂。

  到乾隆晚期,茔地上已经荒草萋萋。在嘉庆末年,祝塘太学生黄季臻之妻武氏重修了万骨茔。丁宝义写了篇《重修万骨茔记》:“茔前建一石坊,俾示来兹,昭垂奕禩。当时学使白公闻之,亲题‘毅魄同归’四字于坊表,表扬忠义,至今犹岿然不动。”白鎔在道光十年(1830)九月提督江苏学政,是阎应元的通州同乡。

  民国以后,社会动乱,各种激进思潮的冲击,万骨茔受到破坏,成了乱葬岗子。2010年后,在张少波、赵炯等努力下重建墓园、石坊,建阎公祠,竖阎应元雕像,植梅成林,成为江阴唯一的抗清纪念地,一段壮阔的历史复活于当代。

  3

  1939年6月初,叶飞率领江抗进入祝塘。祝塘是澄锡虞交界处的中心,忠义救国军阻止江抗进入祝塘,叶飞率部在祝塘南石桥击溃忠义救国军袁亚承部第五支队,取得大胜。这次战斗规模不大,在江抗战史上称之为南石桥战斗,战斗的胜利为江抗开辟以祝塘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1940年6月中旬,东路指挥部司令谭震林,来到澄锡虞地区的澄东河塘、长泾、祝塘交界的浦墅里,于是这里成了澄东东路党政军领导机构的主要活动地区和指挥中心。1940年6月,江抗驻澄办事处在祝塘杜家巷成立,这是江阴境内成立的第一个江抗办事处。于玲(1917—2010),江苏江阴人,南菁高中毕业。1940年6月任江抗驻澄办事处副主任、祝塘常备队大队长。1941年2月兼祝塘中心区祝文区区长,被谭震林誉为“江南第一个女区长”。于玲筹建了祝塘镇、祝南乡、永平乡党支部。同时,摄影家陆仁生从常熟调到祝塘,他筹建祝塘金庄乡党支部,后任祝塘区区长。淮海战役时,他拍摄了《淮海战役总前委》,上海解放时,他拍摄了《露宿街头》,这两帧作品,现珍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江抗驻澄办事处在祝塘建立以来,祝塘逐渐成为江抗活动的中心区域。1940年9月,以祝塘为中心设置江阴县,建立江阴县委。1940年9月,澄锡虞总办事处在祝塘成立。1941年2月2日,苏南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祝塘成立,同时,江阴县民主政府在祝塘成立。4月1日,江南行政委员会、江南保安司令部在祝塘同时成立。

  皖南事变以后,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苏南地区的新四军和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第6师。3月上旬,在祝塘镇南街尾的南城隍庙前的大场上,召开成立大会,新四军第6师的成立,是苏南抗战史上的一件大事。

  4

  《宋志全境图》上,现今的祝塘、文林地区属西舜乡,相传舜的后人在这里居住过。从出土的石箭头、磨制的圆锥形石杵、黑陶片等实物考证,生活居住在这里的先民,距今已有3500年至4000年的岁月。南宋时,统制江阴军的武功大夫孔垕,卸任后定居祝塘。孔垕去世后,朱熹在淳熙二年(1175)撰写了《江阴始祖博文公传》,这是迄今能考证到的祝塘地区最早的文字记载,距今已近900年。

  祝塘地区人才辈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自孔垕以后,宋末元初有包天麟,明代有徐麒、徐颐、徐经、朱维吉、朱承爵、颜泽、颜瑄、杜宥,清代有孔兴纲、孔毓玑。特别是徐霞客的先人,与江南文人交游密切,画家倪云林在徐霞客祖居大宅里留下了《书屋图》,文学家施耐庵在此创作《水浒传》,宋濂、刘伯温、文林、文洪、文徵明、唐伯虎、祝枝山都留下了墨宝。

  自朱熹为孔垕作传,祝塘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孔垕传写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至今将近九百年。在这九百年中,祝塘曾发生了多少值得记忆的事件?曾出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事件、人物将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出,若是不用文字记录下来,将会给历史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此文只是摭拾其中一二,疏略得只能称之为大事记。(李中林 文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