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太湖e评 > 正文

一条“绿围脖”,织出最美中国模样

2024

12/08

09:09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近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于田县,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的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我国最大沙漠筑起了坚固的生态屏障,系上了“绿围脖”。这则消息尽管已过去多日,但依然热度不减,人们对此仍在津津乐道。

  啃下“最硬的骨头”,让片片绿洲连点成线,是大国担当的生动体现。塔克拉玛干沙漠,又被称为“死亡之海”,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这项工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历时了40多年。285公里“缺口”集中在沙漠南部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漫漫黄沙形成的沙尘暴为造林固沙带来了多重挑战。如何锁边,考验着中国勇气与担当。植绿缚沙,一步一个脚印。过去30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目前的10万平方公里,增长约54%;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新疆荒漠化土地减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2平方公里。在工程最后阶段,甚至共动员了60万人参与种植耐旱固沙苗木。从政府主导到百姓参与,治理荒漠化的决心扎根在人民内心,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沙漠斗智斗勇,追求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脚步从未停歇。

  锁边治沙,这场边缘阻击战更饱含着中国精神与智慧。面对治沙这道难题,中国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结合各地风沙成因及气象、水文等条件,中国探索多种治沙模式,在不断地尝试中摸索出了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科学治沙技术,为全球沙漠化治理贡献了宝贵经验与智慧。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治沙上,中国还将治沙与致富相联系,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让治沙不仅是一项生态任务,更是一项民生工程。螃蟹、珍珠、水稻、火龙果等纷纷在沙漠安家落户,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的想象。在于田县,这里不仅接种了21.4万亩肉苁蓉,还让沙漠玫瑰顺利安家,4.85万亩种植面积带动全县28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亩均年收入超过3000元。沙产业发展和沙漠生态治理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敢教日月换新天,在绿色屏障中看见美丽中国模样。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中国通过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截至2023年底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之一,中国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不只是治沙,山水林田湖草、蓝天保卫战……每一项工程背后都体现着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中国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铺陈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最亮底色。

  一片片绿水青山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美丽中国未来可期。在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坚守中,中国的万“丽”山河必将多姿多彩。(高言)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