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话说无锡 > 正文

凤阜寺的钟声

2024

11/15

09:14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刘禹锡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玉祁街道有凤阜山,俗称大墩,山不高,但形状十分奇特。前伏后举,如巨鸟暂栖;左右宽厚,似双翼鼓起。若从空中俯瞰,活脱脱就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千余年前,就已得名凤阜。暮鼓晨钟的凤阜寺,便坐落于此山中。

  秋风送爽的时节,我走进凤阜寺,寺内静寂无人。除去啾啾的鸟鸣,几乎能听见香灰落到香炉中的声音。

  山门背后的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是凤阜寺中轴线上的最大建筑。左侧有淡黄色的月洞门,门内辟一小巷,直通后寺。小巷的步道以青砖铺就,道旁摆了一溜石槽,槽内各类花卉竞相开放。石槽古旧,鲜花水灵,如耄耋老人怀抱稚嫩婴儿,相映成趣。

  小巷内有一十字路口,路口左转便是登山台阶。拾级而上,一路松涛如歌。凤阜寺的地标性建筑——文昌阁,出现在眼前。

  文昌阁,属无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虎踞龙盘,气势恢宏。建于明代,殿中供奉文昌帝君神像。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十年,青城地区(玉祁、前洲一带)的文人雅士,于文昌阁首次成立“登云”文社,吟诗作词,泼墨挥毫,盛况空前。流传下来的诗文中,冯田观的《大墩诗》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200年前大墩庙会的盛大画卷:“春风剪剪拂衣轻,多少游人逐队行。傍石闲寻堪佩草,登楼静听自啼莺。湖光一点杯中泻,山色千重镜里明。传是当年徐偃墓,谁知赐姓共秦嬴。”

  文昌阁西,即是后山。下得山来,秋草芳茂,一口无标无识的老井,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地蹲在山脚。行人经过时,若不去注意那个风化褶皱的石井圈,谁都想不到下面竟然有一口大井,它就是凤阜古井。

  古井外貌残破,但从井口往下望,其中结构令人瞠目结舌。井壁平滑,严丝合缝,全部以青瓦盘成,自水面呈螺旋状上升到井口,可谓巧夺天工。井底则昏暗幽黑,深不可测,如有渊龙盘踞。据县志记载,公元前242年,春申君黄歇开始在大墩南侧立塘垦种,后人念其功绩,于山上建造黄歇庙,同时开挖此井。沧海桑田,黄歇庙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唯有古井深藏地下,留存至今。

  正暗自喟叹,寺内铜钟突然长鸣。俄顷,木鱼声、诵经声,从玉皇殿方向传来,寺僧的早课开始了。

  玉皇殿,建于明代,殿前有碑廊,其中道光八年《大墩重修记》碑保存较好,文字尚能辨认:“大墩形势高厚,风景清幽,为青城名胜地。凌霄宝殿(玉皇殿)创建多年,久失修理。今有斋主应恒薛君,慨然解囊,赐工修整,自丙戌春始,历数载而工竣,统计白银一千余两……”碑文中的薛应恒,是道光时期的礼社望族薛氏15世孙,不仅家产丰厚,更世袭有登仕郎(九品)官职。坊间流传,薛应恒作为捐建方,在开工前曾提出要求,要将文昌阁的大门朝向他的家乡——当时的兴道乡礼社镇。按堪舆之说法,大门朝向更改后,能使文昌帝君的文气和官气福泽乡梓、绵延子孙。不过此乃野史杂闻,并无文字可考。

  冥冥之中,或有天意。自薛应恒捐建玉皇殿至今,礼社一直百业兴旺、人才辈出。仅薛氏一脉,从薛应恒所在的15世到后辈的18世,在外居官任职者就达170余人。近代,礼社更是人才济济,其中最为著名者,莫过于薛明剑、薛萼果(孙冶方)、薛暮桥三兄弟。薛明剑是民国时崛起的实业救国人士,孙冶方和薛暮桥则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无锡“双子星”。

  阳光越过大雄宝殿高挑的重檐,将晨曦洒遍凤阜寺。刹那间,山即是寺,寺即是山,如凤凰展开了金色的翅膀,威严肃穆。(范旭明)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