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输电线路"电子警察"上岗 省内率先,多措并举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024

11/13

06:5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温度26.49℃、风速每秒2米,符合无人机作业条件。”在惠山区220千伏西泾变固定机巢,四四方方的“红房子”里飞出一架无人机,只见它身轻如燕地向楼宇建筑、树木草丛深处的架空电缆混合线路飞去。总长6公里的巡查路线,原先人工巡查需耗时2小时左右,如今随着黑科技“上岗”,仅需35分钟即可完成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巡查提升了3倍。这也是省内首次对架空电缆混合线路实现无人机自主巡视。

  11日上午,记者来到惠山区220千伏西泾变电站。“无人机有‘三只眼睛’和‘一张嘴’,就像‘二郎神’,在电网巡查中帮了我们大忙。”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二班施子凡形象地介绍,“三只眼睛”的功能不同,激光雷达能科学勘测周边环境,为无人机打造智能动态的航迹“模型”;可见光传感器如同“电子警察”,将现场画面实时记录并传送至后台;红外光传感器对输电设备终端测温,检查设备是否出现“发烧”等异常情况;“一张嘴”即可视化喊话器,可及时“叫停”违规作业。

  据悉,混合线路由输电电缆和架空线共同构成,由于飞行高度在50—100米、高空障碍物少,“黑科技”巡视架空线早已是常事。而深埋在地下的输电电缆,其通道上方往往遍布树木、建筑物、漂浮物等障碍物,长期以来只能采用人工巡检“土办法”。记者跟随巡检工人穿越荒地、树丛,沿着输电电缆的标识牌步行15分钟,行至无人机作业处,已觉气喘吁吁,然而巡视人员以往却需高强度“行军”2小时左右。

  “‘智能动态飞行路线图’是物联网技术在电力领域的最新应用,极具含金量。”施子凡说,自适应点云疏密矩阵采集技术可“聪明”辨识飞行路径内静态建筑物和树木等“障碍物”,“未卜先知”进行数字孪生建模,为无人机低空飞行扫平“障碍”。如果出现“漏网之鱼”,智能动态航迹规划技术将应用无人机的避障传感器和AI智能算法,给予无人机“紧急提示”。

  小小“红房子”,还能实现无人机全自动换电。无人机共配设了4块电池,一块满电电池可供无人机飞行66分钟。当电量“告急”,无人机就飞回机巢,像电动汽车一样实现自主换电。当前,该技术已在惠山区重要输电线路展开试点应用,下阶段国网无锡供电公司计划将该技术应用到锡城适航区内所有的一二级重要输电线路通道,并逐步探索变电站站内的无人机巡视应用场景,多措并举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姚程玉 文/吕枫 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