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无锡旧影 > 正文

无锡桥韵

2024

11/12

09:4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 江凤鸣 文|

  一

  无锡,自远古伊始,便是水乡泽国。水,是无锡的生命血脉,灵动鲜活。桥,是无锡的历史碑记,记录着岁月变迁。

  水与桥,相依相伴,演绎着一曲曲动人的千古绝唱。桥,不仅跨越了水流,更连接了人心。它们或是古朴的小木桥、石桥,或是现代的混凝土桥、钢梁桥,在岁月的长河中静立,见证着无锡的变迁。历史的车轮无情地转动,有些桥在时光中消逝,但它们并未被遗忘。那些以桥为名的大量街巷,如盛新桥街、耕读桥、迎龙桥街等,如同岁月的留声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无锡往昔的记忆。

  据说,无锡曾有过6288条大大小小的河。河多桥就多,民国时,无锡城就有284座桥。泰伯奔吴,带领荆蛮之地的吴人开拓了江南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在各个历史时期,上面架设了81座桥,如今还留存有21座老桥。

  郁有满先生是无锡著名的史地专家,他在其畅销书《无锡地名》中说:2005年,市政部门经过全面普查,全市城乡竟拥有各种大小桥梁3277座。其中,二三十年桥龄的居多,这也意味着旧桥在不断更新换代。如今又过去了近20年,无锡的桥梁或许接近4000座了吧?“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无锡的街头巷尾,桥边的垂柳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座城市与桥的千年爱恋。

  我不是无锡土著,很难说清无锡桥梁的历史。查阅档案,翻阅史料,询问老者,知道无锡历史最悠久的桥要算盛巷桥,此桥建成于东晋哀帝兴宁年间,故亦称兴宁桥。大唐贞观六年重建,架设在城内直河上。原为石桥,抗战后改为水泥桥。可惜的是1958年填河修路时被拆除,终于1500余年的高龄。而在乡区,一些古桥如华庄的巡塘、梁塘、元塘3座古石拱桥,因河而名,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前两桥已被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吴国军队曾从这预凿的三条内河轻舟而出,包围越国军队,最终取得胜利,为这些古桥增添了一抹神秘而传奇的色彩。

  无锡历史上最短命的桥,是抗战时日伪修在新开河上的“和平桥”。1938年修建,1958年被拆除,只有短短20年。改革开放前,无锡最长的桥是宝界桥,桥长375米,无锡人因此俗称长桥。最短的桥是克宝桥,桥长不足2米。明朝嘉靖年间,无锡知县王其勤领导抗倭,以其侄子王克宝玩忽职守,纵容民夫休息,不徇私情,将其斩首。百姓觉得克宝体恤民力死得冤,随在其地铺盖三块条石,名为克宝桥。其地在熙春街,今人民中路。

  无锡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是工运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是座木桥,时名通运桥。1927年,由工会倡议,丝纱两业工人每人捐出两日工资重建为钢筋水泥桥,新桥名为工运桥。就是无锡人俗称的大洋桥。无锡第一个安装红绿灯的桥是惠农桥。此桥为民国八年荣德生所建,1951年,桥上安装了无锡第一盏红绿灯。无锡重名最多的桥是兴隆桥,共有八座。最早的一座兴隆桥建于明代,坐落于棉花巷外环河上。

  二

  回溯往昔,无锡桥梁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南朝齐时的亭子桥,以其独特的风姿,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与风雅。隋大业年间的西门桥和大市桥,历经风雨。西门桥如今已化身为人民桥,继续承载着人们的脚步,而大市桥却在岁月的洪流中于1950年完成了它的使命。

  还有皋桥,传说东汉著名乡绅皋伯通曾请梁鸿、孟光夫妇搬到好房子里居住,并免费提供食宿,让梁鸿潜心写书。此外,传说孟姜女送寒衣时也曾走过皋桥,并在石桥上留下了伞洞和脚印。

  而无锡的赢桥和输桥,也有着独特的民间传说。华庄周潭桥东宋巷和西宋巷各有一个财主,他们喜欢打赌并请一位士绅做“中人”。东宋巷的财主赢多输少,便用赢来的钱在铁锹浜上造了一座小石板桥,取名赢桥。西宋巷的财主虽输钱但不服气,他财力更强,于是在宋巷西侧的无锡埭港上造了一座更有气势的石梁桥,起名输桥,意为“输钱不输志,钱输桥不输”。

  走进宋代,无锡的桥梁宛如璀璨星辰,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芒。其中,那座现存最古老的惠山金莲桥,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埃掩盖的绝世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魅力。金莲桥,因临近金莲池而得名。桥身由青石砌成,岁月的雕琢在桥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更增添了它的古朴韵味。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图案,那一朵朵绽放的金莲,栩栩如生,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桥拱圆润优美,如一轮满月横跨在水面之上。传说中,金莲桥曾见证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生与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桥边相遇,一见钟情。然而,命运弄人,他们的爱情受到了重重阻碍。最终,在一个月圆之夜,他们在金莲桥上互诉衷肠,决定冲破束缚,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段爱情故事为金莲桥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清名桥,始建于明代,桥身古朴典雅,石栏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见证了无锡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清名桥是江南典型的石拱桥。江南腹地的无锡,城乡最多的是小河浜,水湿易朽,因此极少木桥,绝大部分是石桥,且拱桥多于梁桥。石桥耐水、防火还耐压。清名桥周边风情独特,河畔的古宅错落有致,白墙黑瓦,散发着江南水乡的韵味。我最喜欢夜幕下的清名桥。站在桥上,看璀璨的灯光映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桥身被灯光勾勒出优美的轮廓。此时,岸边的灯笼亮起,与天上的繁星相互辉映,营造出天上人间同一色的氛围。1986年3月,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来锡游览了清名桥。他被清名桥的独特魅力深深打动,回国后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歌曲《清名桥》。这首歌旋律优美,充满了对清名桥的赞美与向往,迅速在日本传播开来,吸引了众多日本游客慕名而来。

  古运河上,清名桥、莲蓉桥、西门吊桥、跨塘桥和亭子桥依次排列,它们如同五线谱上的音符,奏响了无锡城厢的古老乐章。清名、莲蓉、亭子桥,这“城厢三高桥”,每一座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民国时期,运河上的吴桥和荣氏在五里湖精心建造的宝界桥,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荣德生先生为了便利交通,造福乡梓,决心在太湖之上修建宝界桥。宝界桥的建成,不仅大大缩短了无锡市区与太湖鼋头渚之间的距离,还为无锡的交通和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时光流转,到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荣德生先生的孙子荣智健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继承先辈遗志的决心,再次在太湖上修建了新的宝界桥。新宝界桥与老桥并行而立,犹如双虹卧波,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更成为太湖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小桥难以适应城市扩张的需求,逐渐成为交通的瓶颈。为了打通城内外的交通要道,桥梁的建设呈现出越造越大的趋势。城中直河上的大市桥、中市桥、南市桥随着河道的填塞而被拆除,那些曾经熟悉的小桥,如打铁桥、欢喜桥、溜龙桥,以及大桥如光复桥、吉祥桥等,都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被改造或重建,成为宽敞的通途。

  上世纪50年代前期,无锡所建的桥梁以木桥为主,槐古桥、田基浜桥、体育场桥、西水关桥、文化宫桥、钢铁桥、德新桥等48座木桥,如同城市的新生命,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1958年后,钢筋混凝土开始大量应用于桥梁的改建和新建,城市的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64年,无锡桥梁专家苏松源创建了双曲拱桥,这一创新成果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无锡桥梁建设的道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一座桥都见证了人们为生活奔波的足迹,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双曲拱桥的成功创建,不仅在无锡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1987年,邮电部发行的无锡双曲拱桥邮票,更是让这一创新成果走向了全国,成为无锡的骄傲。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无锡的桥梁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京杭新运河的开凿,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过,为无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是一座座雄伟的大桥拔地而起,它们横跨运河,连接着两岸的繁荣。进入21世纪,无锡的城市建设步伐如同疾驰的骏马,桥梁的建造越发气势恢宏。2003年,无锡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造桥年”,蠡湖大桥、蓉湖大桥、文化宫桥、环湖路桥、金城大桥、凤宾立交桥等众多桥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近年来,无锡的桥梁建设更是日新月异。2004年,蠡湖大桥落成,造型流畅优美,尽显现代风范。恰如“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与蠡湖风光相得益彰。以智能化设计及环保理念,成就无锡城市发展新象征。桥身智能照明系统,依不同时间、天气条件,自动调节亮度与色彩,为城市夜晚增添浪漫温馨,仿若“夜市千灯照碧云”,璀璨夺目。

  2010年以后,新吴区的菱湖大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先进的设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座大桥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横跨在宽阔水面上。桥身线条流畅,主塔高耸入云,夜晚灯光璀璨,与周边的现代化建筑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城市夜景图。

  还有太湖隧道马山侧风塔景观桥,它不仅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桥身与风塔完美融合,独特的造型仿佛是太湖边的一颗璀璨明珠。白天,它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夜晚,灯光的点缀使其如梦如幻,成为太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0年建成的凤翔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中的凤翔大桥,其主桥采用了钢结构系杆拱桥设计,造型优美,宛如一道彩虹跨越在河道之上。桥面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下河水静静流淌,动静之间,展现出无锡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宁静。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无锡的桥梁被灯光装点得如梦如幻。河水在桥下静静地流淌,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千年往事,见证了无锡从一个古老的水乡小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繁华都市。桥上行人来来往往,车辆川流不息,他们或许是归家的游子,或许是远方的来客,但无论来自何方,都能在这一座座桥梁上感受到无锡的温暖与包容。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我想,无锡的桥,恰似这诗里的妙景,将江南的温婉与风雅悄然绾结。它们凝聚着无锡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已然化作这座城市的精神脊梁。岁月悠悠,桥影幢幢,它们见证了往昔的沧桑,承载着当下的奋进,在历史的长卷中续写属于江南水乡的新传奇。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