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一时,做人一世,做作家能流芳百世”“文学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已是耄耋之年的浦学坤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思考。务农、参军、下矿、管企、从政,丰富的人生经历所生感悟都融入了他众多以小见大的文学作品中。
观点分享:文学的含金量与力量
浦学坤带来两册巴掌大的日记本,封面是硬纸壳制的,已老旧磨损。打开看,每一篇都标注着日期,赫然是1959年至1960年的了。他从中学时代起就爱写点什么,一个甲子多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作家要有好记性、敏感性,对周遭事物始终有好奇心,有兴趣去探究为什么,从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作品的含金量才会高”。
《牛筋草的生命力》是浦学坤近年的作品,他有感于亲友遭遇的生老病死,联想到常年伏于地表、根系深扎的小小牛筋草,它们虽不起眼,生命力却异常顽强。文章通过对小事物的观察,归结出能够给人以启迪的文字表达,用真实亲切感染读者,延续了他个人作品富含哲思的风格特点。朗读其中的片段后他概括道:“人还能不如一棵草吗?活着的人始终要有希望,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要充满力量。”
浦学坤不止一次收到读者来信、朋友反馈,因为看了他的作品而备受鼓舞,甚至有由此坚定信心战胜病魔的例子。谈及这些,他频频用到“文学力量”一词,且深以为然。
精句辨析:一时一世和流芳百世
熟悉浦学坤的人,对他的履历并不陌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先被提拔为企业管理者,后又进政府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可以说为官历练了20多年。在另一条人生之道上,他于1994年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至今已整整30个年头。两相比对,溯往追今,他又有一番思考所得,“一个人如果当官,总会受到任期和地域的限制。他要是作家,有很好的作品,声名就不是一时一世,而可能流芳百世。”
浦学坤曾多次因公务出访,在与俄罗斯及西欧国家官员接触时,明显感觉到当他们得知面前的中国来客还有个作家身份时流露出的敬重神情,有的还会关注他出版了哪些作品、是否已被本国译介。“‘中国作家’就像个金质名片,你的作品能让外国读者有兴趣,进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必然是会受到欢迎的。”回忆至此,他再次强调,“从这一层面来说,文学力量又一次得到体现,文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诚恳提议:适时设立无锡文学馆
上世纪90年代初,浦学坤于中共南长区委书记任上主编了《古运河畔南长街》一书,那时他对南长街和古运河保护就有明确的认识:老街不仅是城市的年轮,反映城市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标志。退休以来,他热心组织太湖文化研究会对无锡的文史资源开展调查考证、学术研讨等活动,相关成果广见于电视纪录片、游记传记中。如今,他的文学生活分成了两部分,一是继续每天写日记,兴之所至亦作诗歌和散文;二是着手对过往的个人作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期待能出版更多,“我是个老年人了,但作品不能老,也相信作品不会老”。
“无锡工商业百年积淀、影响深远,当年那批先驱者构建起的无锡工商文化极大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底蕴;无锡也有文学史上绕不开的名家,比如读《围城》当知钱锺书,背《唐诗三百首》应记孙洙。”他的看法、提议亦诚恳,“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城市乃至国家,最后的竞争力和文化有关,生命力也离不开文化。我在北京看到了国家级的文学馆,无锡有博物院、图书馆,尚缺文学馆,不妨适时设立,集中保留、展示和传承无锡名家名作,进一步发挥文学力量。”
(晚报记者 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