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今年太湖文化艺术季票房创纪录 文旅“新爆点”如何“添把火”

2024

10/21

08:43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从小就喜欢看《红楼梦》,网上关注这部剧好久了,终于让我抢到了无锡站的票,还能找同学聚一聚。”10月18日,小刘专程从泰州请假来无锡大剧院看舞剧《红楼梦》,她提前做了攻略,看完演出后,她要和老同学在无锡开启“逛吃”模式。“今年太湖文化艺术季的票房总和是历年最高的。”无锡大剧院票务中心经理张薇薇透露,从后台统计数据来看,不少热门演出外地观众已经占到了五成甚至更高。“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无锡文旅行业的新爆点,这背后的原因何在?无锡又该如何抓住流量进一步扩大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热门演出外地观众超五成

  18日晚7点,距离舞剧《红楼梦》开演还有半小时,无锡大剧院观众入口处和大厅里,等待入场、购买文创、拍照打卡的观众排起了长队。“小时候看电视剧《红楼梦》,现在有了舞剧,就想来看一看文学和舞蹈是怎样融合的,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市民蒋女士说。无锡大剧院工作人员介绍,该剧采取线上实名制抢票,开票后20秒就售空,一半以上是外地观众。其实,舞剧《红楼梦》并非第一次来锡演出,但每次总会掀起一轮抢票大战,粉丝效应十分明显。“一路追过来的。”来自杭州的观众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之前在南京和杭州看过该剧,带给他的视觉和精神震撼让他不愿错过无锡站的演出。

  晚上7点半,帷幕缓缓升起,能容纳千余人的歌剧厅座无虚席。舞台上,太虚幻境、纱幕低垂,金陵十二钗从舞台深处款款走到台前,精致而唯美。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里,观众们全身心地沉浸在名著的剧情中。在舞剧《红楼梦》中,观众们看到了经典与创新的对照,意象与现实的呼应,古典文学的魅力穿越了时空。“当下,‘舞剧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观众对优质舞剧的需求持续加大,热门剧目更是一票难求。”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太湖文化艺术季组委会办公室与江苏大剧院反复沟通,最终促成了舞剧《红楼梦》在锡连演三场。

  “爆款”剧目助燃文旅市场

  聚焦观众期待,着力优化供给,无锡演出市场火力全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太湖文化艺术季,呈现出国际化程度高、精品化项目多、多样性选择广泛、惠民性力度大等诸多亮点。“其实,从数量上来看,今年艺术季的剧目没有往年那么多,但主打的都是精品和重磅剧目,引进的舞剧、音乐剧、话剧都是目前演出市场上的爆款、顶流剧目,创下了艺术季票房的新纪录。”张薇薇告诉记者,除了2场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3场民族舞剧《红楼梦》、3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票房提前售罄外,2场经典话剧《德龄与慈禧》也是场场爆满,此外,史诗舞剧《杜甫》票房即将售罄,黄梅戏《女驸马》、话剧《莎士比亚的罗朱》的票房也已过半。

  演出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是拉动消费的重要手段,为文旅市场发展带来了新动能。今年以来,多场明星演唱会、各类音乐节在锡城轮番举办,剧场演出也是一片火热,演出市场持续繁荣。外部演出资源纷至沓来,本地的创新演艺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惠山古镇,开心麻花沉浸式古风剧《横财十万贯》吸引着一波波的年轻人前来体验。“来无锡看《德龄与慈禧》,顺便逛惠山古镇,没想到还能让我们飙个戏。”扬州游客小夏说,他和女友此行的目的是看演出,白天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出去逛。“买了荡口古镇音乐节的门票和任贤齐演唱会的门票,无锡的演出也太多了吧。”小夏说,他又可以好好规划一下在无锡的行程了。

  做大演出经济擦亮城市品牌

  当下,“跟着演出去旅行”已成为一种流行。我市也在大力引进热门演出,全力做优旅游演艺。业内人士分析,无锡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城市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消费能力强,许多优质项目的演出计划会把无锡列入其中。而目前,跨城观演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由演出带来的消费正不断增长。因此,无锡要充分发挥太湖文化艺术季等城市品牌活动带来的引流作用,抓住流量,做大做强演出经济,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如今,太湖文化艺术季暨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已走过13个春秋,艺术季已然成为无锡重要的城市名片和惠民文化活动载体。“我们也在努力扩大太湖文化艺术季的影响力,以优质的演出项目和惠民的票价,吸引到更多长三角地区的观众来到无锡观看演出。”无锡市委宣传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太湖文化艺术季的平均票价水平比我市全年其他档期低20%—60%,惠民低价票占到了总量的70%,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粉丝对精品演出的期待,我市也将继续优化演出产品供给,加大配套文旅产品供给,让更多人因为一场演出而愿意奔赴无锡。

  记者 张月 见习记者 刘亚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