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太湖e评 > 正文

中国“水密码”守护绿水青山

2024

10/19

09:38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近日,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汇编习近平总书记130多篇重要文献而成的《习近平关于治水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十周年,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画卷徐徐铺展,在华夏大地绘就新的治水篇章。

  水生万象,逐水而居,滋养民生。中国的水利发展从最古老的大禹治水开始,在一次次抵御天灾、人定胜天的探索中逐渐完善、不断进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2500多年前的古邗沟挖下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运河工程的开凿整修和不断疏浚,联结起南北方的重要交通干线,从此“苏湖熟,天下足”;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拜水都江堰”,成就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国之重器”三峡工程以巍巍之姿守护长江安澜;“南水北调”工程让“水往高处流”,发挥着均衡配置水资源、保障我国水安全的重要作用……从白鹤滩水电站到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从长江干流防洪工程到江西峡江灌区工程,生态保护修复与农业灌溉技术齐头并进,独特景观与历史价值交相辉映。水蕴养着华夏文明,它给予整个民族以灾难与享受,赋予整个民族以创造性和想象力,造就了整个民族的雄力和气魄。

  水利万物,上善若水,孕育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滨水而兴”的变迁史。“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从世界屋脊融冰而下,长江经巴蜀、过荆楚、行吴越,以澎湃之势汇入东海,孕育出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和长江文明。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皿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展现了长江流域史前玉文化的巅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约古宗列盆地涌出的黄河源头清水,纵贯华夏三级台地,统摄数百支河流,以极为壮观庞大的水系规模,奔腾入海。黄河流域见证了“四大发明”的诞生、“河图洛书”的萌发,河姆渡遗址的发掘更印证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千涓万水扎根华夏炎黄之根,塑造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铺陈出枝繁叶茂、纵横决荡的民族精神。

  水续万古,蜿蜒绵亘,沧海桑田。水从远古走来,走出了厚重历史,走出了锦绣河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迈入新时代,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水文化永远箭在弦上。从数字孪生水利体系以庞大的数据支撑助力防汛抗洪科学化精准化,到《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2022—2025年)》上的88个河湖重现活力;从长江“十年禁渔”让江豚再次活跃在摄影师的镜头中,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四方来客“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必经打卡点。现代化技术与千年文脉,指引我们重温逐水而居的本源,促进人水和谐渐臻化境,把亲水、乐水、爱水的情怀,落实为惜水、节水、利水的行动,汇涓滴细流奔腾江河湖海,续千秋万世激越青春中华。(张雪娟)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