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4年专题 > 新质生产力 本土新势力 > 正文

执着“高、精、尖”,“巨量”光缆年产量可绕地球1圈

2024

09/29

15:04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光纤光缆是一种由一根或多根光纤组成的通信线缆,主要用于光信号传输,中国每年新建光缆线路的长度接近500万公里。江苏巨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量光电”)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电网用电力特种光缆、新功能通信光缆等行业顶尖产品研发、生产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年产各类光缆超4万公里,可绕地球1圈。

  因为持续执着追求光纤领域的“高、精、尖”,在推动光纤光缆行业发展上,来自无锡这不足1/100份额的地位和影响愈发不可小觑。值得一提的是,巨量光电电力特种光缆市场占有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光纤光缆,是一种用于长距离、高速数据传输的介质。随着5G、6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光纤光缆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为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2024-2029年中国光纤光缆产业调研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新建光缆线路长度为473.8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432万公里。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712万公里,比上年末净增279.9万公里。

  巨量光电主导产品——光纤复合架空地线主要由不锈钢光单元、铝包钢线及铝合金线等组成,其中不锈钢光单元由单根或多根光纤组成,光纤用于光信号传输,不锈钢管保护光纤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确保光信号传输稳定。铝包钢线及铝合金线起到提供强大拉力及电气传输作用。

  作为光缆中光信号传输的核心组成部分,一根普通光纤的直径仅有250微米(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70~80微米),芯径仅125微米,在巨量光电普通光纤经过着色、焊接、绞缆等主要生产环节后发生了“巨变”——成为集大容量、长传输距离和抗电磁干扰等优点于一身的特种光缆。

  在5G、6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光纤光缆的应用更加广泛,多芯数光缆、带状光缆、微簇光缆的应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在光缆的光纤熔接、施工及维护时便于对光纤进行区分,需要对光纤进行着色。作为光缆生产过程中的首道工序和关键工序,着色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后续光缆生产及使用性能。

  走进巨量光电的光纤着色车间,多条着色生产线占据了车间2/3的空间。站在产线旁,肉眼根本捕捉不到着色过程。如果不是企业负责人施春光的介绍,根本想象不到此时这一根根细如发丝的光纤“流动”速度竟与高速上行驶的小车车速相当,达到了2公里/分钟的高速。

  在生产线上飞速转动线盘的带动下,一根根原先无色透明的光纤经过着色机模块上色后,瞬间变成了不同的彩色光纤,并一一集中卷绕到一个个线盘上。

  据施春光介绍,着色过程需要对控制放线、收线张力以及排线质量、着色速度、油墨压力等多个指标参数进行严格管控。原先传统着色生产线容易出现光纤张力控制不稳、上色不匀、噪音过大等问题,从而影响着色速度和质量。随着光纤着色智能化生产线的引入,不仅加快了着色速度,着色质量也有了保证。

  随着多芯数光缆应用越来越广泛,巨量光电着色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巨量光电用于光纤着色的颜色有蓝、桔、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青12种,可满足各种光缆的生产需求。

  着色后光纤经过紫外线固化后,会进入不锈钢光单元加工工序。在不锈钢管智能自动化生产车间,会对着色好的光纤外面焊上一层不锈钢“铠甲”。在牵引机的作用下,多色光纤与不锈钢带同时从起始位置匀速向前传送,最终在激光焊接点的位置交汇,在2万度瞬时温度下,不锈钢带连续焊接并将光纤包覆其中加工成为不锈钢光单元。多色光纤、不锈钢带传送时处于十分稳定的状态,上下波动的幅度仅有“微米级”。

  “微米级”波动的背后,也是巨量光电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字驱动高端制造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巨量光电投入数千万元打造电工装备智慧物联平台和试验中心,对生产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升级,在智慧“大脑”的统筹协调下,不仅订单跟踪、产能分析、智能制造等许多环节实现了智能化控制,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试验中心兼具原材料检验、成品检验、新产品开发试验等功能,助力产品迭代升级。

  随着电力特种光缆行业朝着传输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传输信号质量高的技术方向发展,光纤光缆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也在倒逼企业在尖端技术创新升级、新产品开发迭代上速度不断提速。据预测,2030年全球光纤光缆市场将达到83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64%。在“行业趋势+技术创新”的双重加持下,作为特高压输电线路用电力特种光缆代表性企业,今年1-8月巨量光电产值同比增长14.3%。

  记者:邵旭根、徐啸雨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