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王源吉冶坊的前世今生

2024

09/24

09:0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在中国铁锅冶铸史、钟鼎冶铸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老字号品牌——王源吉,它的传奇历史为许多世人所熟知。王源吉冶坊创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创建字号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如果追溯其冶铸技艺,其历史更为悠久。王源吉冶铸技艺包括具有450多年历史的曹三房传统钟鼎冶铸技艺和具有185年历史的王源吉传统铁锅冶铸技艺,一个渗透到了佛教文化之中,一个渗透到了饮食文化之中,其历史之悠久,是无锡众多企业无法比拟的,在中国现存于世的冶铸企业中也是少之又少的。王源吉品牌现已成为中华老字号品牌,它是活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技艺价值、民生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王源吉冶铸机械厂生产车间(1959年)

  一部非遗技艺探索形成的历史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西人查氏在无锡市羊腰湾开设冶坊,发展至清嘉庆年间,查氏想回原籍,因自己无子,就将冶坊作为嫁妆赠与女婿吴永昌,冶坊也由此改为吴永昌冶坊。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吴永昌冶坊与王源聚锅号合伙经营,冶坊名称改为王源吉冶坊。在此后180多年的时间里,冶坊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字号企业。在这过程中,经过王源吉人的不懈探索,形成了成熟的半永久泥型造型材料配方与制备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冶铸化铁炉,在中国铸造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全国铸造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资深冶金史、铸造史专家田长浒教授在其编纂出版的《中国铸造发展史》中称:“王源吉冶坊是较著名的历史名牌铁锅生产厂,所产铁锅质优闻名于大江南北,从创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采用古代铁锅铸造的独特技术,全面继承了其优质造型材料和一套成熟的铁锅半永久泥型造型技艺,这是现代铁锅铸造的基础技术。”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华觉明在研究古代钢铁技术的过程中,曾专门到无锡王源吉冶坊等企业寻访传统冶铸艺人,请他们口述传统冶铸技艺。他所编著出版的《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一书,对王源吉冶坊的冶铸技艺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书中称,“成批生产的中、小型铸件采用能重复使用的多次型(半永久泥型)造型技艺,这种传统工艺直至近代仍广为应用,如创立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无锡王源吉冶坊即以铸造薄壁铁锅著称”“以王源吉冶坊所用苏炉为例,炉料用锅铁、铁屑等,由于炉温高达1500℃,具有增硅、去硫作用,可保证得到灰口铸件,并能变白口铁为灰口铁,所铸薄壁件仅0.7毫米”。苏联专家E·A苏霍道尔斯卡娅、A·M彼得里琴柯也对王源吉的化铁炉在现代熔炉设计中的作用作了专门的研究。在《中国的化铁炉》一文中,曾对王源吉的化铁炉作了专门介绍并给予了很高评价:“中国化铁炉与欧洲化铁炉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铁水过热温度较高,容易炼出含碳量到4.0%甚至更高的铸铁。例如,无锡的一些冶炼厂,金属的温度就达到了1500℃,铸铁达到这样的高温,是由炉子结构和熔化规程的一些特点来保证的,在设计欧洲式化铁炉时可大胆予以采纳。”

王源吉冶坊在汉口开设油炭号注册执照(1909年)

  一部非遗技艺广泛传播的历史

  田长浒教授在其编纂出版的《中国铸造发展史》中称:“从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对半永久泥型铸锅特技的简短记载开始,到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创建王源吉冶坊止,无论是从铸锅的发展史,还是从传承延续到近代或现代的半永久泥型铸锅生产厂,都可证实,中国古代半永久泥型造型材料配方秘诀一直在中国铸锅生产中广泛使用,没有失传的任何可能性和机会。”

  早在清朝中晚期及民国时期,王源吉冶铸技艺在民间就有了较大范围的传播,省内、省外一些冶坊参考王源吉的冶铸技艺生产铁锅,并与之竞争。由于王源吉冶坊在清朝时期为官府确定的官炉,受到了官府的保护。江南商务总局、常州府、通州府都曾发布告示,要求各冶坊将私添滷锅模槽呈官府验毁,禁止其它企业仿冒王源吉产品,如有发现,从重究办,决不宽贷,以此确保官炉的生产,这为王源吉非遗技艺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朝时期,随着王源吉产品的不断出口,其非遗技艺的影响力还扩大到了海外。现收藏于无锡市史志档案馆的清同治四年(1865年)王源吉冶坊租用美国、英国商船出口物品的镇江关署纳税单,就是最好的见证。到了民国时期,王源吉冶坊的铁锅作为苏锅的代表性产品,在全省具有很大影响,其产量约占江苏省的三分之一,占领了苏南各市及苏北南通、泰州等地市场,后又拓展了上海、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的铁锅市场。1930年,王源吉冶坊为了有效保护其品牌,正式注册了白色“双吉”商标,同时注册的还有“单吉”“三吉”“四吉”三种不同的商标,其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解放后,在公私合营中,无锡所有冶坊都并入了王源吉冶坊,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产品销售逐步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非遗技艺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苏州布政使司为王源吉冶坊办理的生铁运输印照(1860年)

  一部非遗技艺展现魅力的历史

  王源吉铁锅冶铸技艺和钟鼎冶铸技艺形成后,为我国冶铸业留下了许多珍贵遗产。特别是解放后,王源吉冶坊获得了新生,得到了发展,迸发出了无穷魅力。1957年,作为无锡大炼钢铁运动的一面旗帜,王源吉冶坊炼出了无锡市第一炉铁水。其后,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很快淘汰了落后的小高炉,试制成功了全国第一座顶帽式天平炉,被命名为“中国式熔铁炉”,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同时,王源吉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凝聚智慧力量,创造了大面积土平炉坩埚炼钢,全国多家报刊杂志专门作了报道。1962年,江苏省电影制片厂专程来到王源吉冶铸机械厂拍摄纪录影片《双吉牌铁锅》,并在有关企业中组织观看,王源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1965年,王源吉冶铸机械厂跨入了无锡市四大超百万利润企业行列,成为无锡市工业领域排头兵企业。1966年,王源吉冶铸机械厂在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中,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成了全国第一条机械化制锅流水线,铸锅生产实现了革命性的变化。1962年、1966年,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曾先后两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人员去无锡王源吉冶铸机械厂参观学习天平炉利用铇花铁铸锅的经验。

  在钟鼎冶铸方面,王源吉冶坊继承了曹三房冶坊的钟鼎冶铸技艺,为传承我国钟鼎冶铸技艺作出了贡献。曹三房冶坊创立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前,明清时期就一直采用传统泥型铸钟、铸鼎技艺生产钟鼎法器。浙江宁波天童寺、苏州寒山寺、苏州西园、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四川峨眉山寺院、无锡惠山寺、无锡鼋头渚广福寺等寺院都使用其生产的钟鼎法器。1955年,无锡市所有冶坊并入王源吉冶坊,在这次全行业公私合营中,曹三房冶坊工匠全部纳入了王源吉冶坊,曹三房钟鼎冶铸技艺得到了传承。1985年,企业专门建立了法器工艺生产车间,由曹三房冶坊传人带徒传艺,生产了一大批钟鼎法器,产品遍及我国江苏、浙江、山西、河南、安徽、陕西、云南、上海、天津、台湾以及日本、泰国等许多寺庙,王源吉冶铸钟鼎再次声名远播。

无锡王源吉冶坊有限公司铁锅浇铸场景

  一部非遗技艺坚守创新的历史

  创办于1661年的王源吉冶坊,经过历代王源吉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江苏省著名的铁锅生产集团企业。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王源吉人始终坚守创新,根据企业生产技术的特点,结合冶坊生产积累的经验,不断地创新发展冶铸技艺。在传承传统加工工艺的前提下,体现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创新性、工艺上的独特性。

  王源吉铸锅工艺从1961年以来六十多年间改革了四次,而且每次都是重大改革。现在,王源吉传人已把王源吉铸锅工艺流程归纳为六个方面63项基本工艺流程,然后根据这一基本工艺流程制订工艺操作规程,使整个铸锅作业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王源吉传人李燮鑫曾三次参与铸铁锅国标、省标的制定工作,并主导铸铁锅国标、省标图纸设计工作。王源吉冶坊的传奇历史和铁锅冶铸技艺、钟鼎冶铸技艺曾在60多部书籍和刊物上刊登,为铁锅冶铸技艺的传承发展和活化利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现今,王源吉铁锅冶铸技艺传承人王青青,重视非遗传承,强化活化保护。2017年将迁至外地的王源吉锅厂重新迁回无锡,改名为无锡王源吉冶坊有限公司,其后成立了江苏王源吉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在此期间,召开了王源吉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研讨会,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省、市非遗专家,探讨铁锅生产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筹备落实了传统铁锅制作技艺保护专项资金,根据保护方案列出使用范围和使用计划,分步组织实施,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根据铁锅生产技艺的发展要求,重新制订了企业标准,突出了古法工艺和铁锅质量的规范执行,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铁锅生产技艺执行标准。建立了四处王源吉冶坊非遗展示厅,王源吉铁锅制作技艺被确定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企业先后被认定为无锡市老字号、江苏省老字号、中华老字号企业,并被确认为无锡市老字号校外传承基地、无锡老字号协会副会长单位。

  王源吉冶坊的发展历史及冶铸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民生意义,由王源吉匠人孕育的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正在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一定会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丁坚 文)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