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8/27
09:1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在江阴市青阳镇,老锡澄运河穿城而过,借着发达的水路交通,沿河便形成了一条老街,当地人称为青阳老街。说是老街,实则一共由六条街巷构成,老锡澄运河上中新桥、三元桥(南新桥)、迎秀桥(北新桥)三桥沟通东西六街,形成了当时著名的大集市。
依运河而兴的老街
青阳老街围绕着老锡澄运河及河上的三座桥形成,运河东岸称为上塘,以中新桥为界分为南街和北街;西岸为下塘,同样以中新桥为界分为南沿河街与北沿河街;还有一条沿着中新桥的东西向老街,桥东为东街,桥西称西街。老街的南北梢分别是三元桥和迎秀桥,三桥六街共同构成了这条见证了青阳繁华与历史的老街。
三元桥和迎秀桥同时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名为南新桥和北新桥,万历年间改为现在的名字。顾名思义,桥名与古时科举有关。青阳镇宣传干事焦佳兰介绍,明朝万历年间,江苏学政衙署就设立在江阴,学子赶考时都会经过老街:“去的时候走三元桥,寓意三元及第,回来的时候走迎秀桥,是迎接秀才的意思。当时老街上还有不少庙宇,学子会在此还愿。”
位于中间的中新桥则是青阳繁华的见证,不过目前已经损毁,后来重建为现在的青阳桥,重建后的青阳桥不再是石拱桥,而是与东街、西街融为一体,成了青阳镇镇区的主干道。据介绍,从这三座桥上均可以看到青阳当初的繁盛景象,青阳的兴起离不开锡澄运河,这里既是江阴的南大门,又是老锡澄运河的中途市埠,南来北往的商货船多会在此停泊给养。到明清两代,老街一带已成为“烟火千家”“舟车辐辏”的大集市。因为要通行大货船,三元桥、迎秀桥的桥洞比一般的石拱桥大得多。中新桥虽不见旧时踪影,但也留下了“一桥六坡十码头”的美誉。
从古至今的工商业大镇
青阳历来便是江阴一个重要的集市,最早形成于北宋淳化年间,从北方迁来的葛氏在此地落脚,逐渐吸引游民聚居,形成青阳集市。据北宋《江阴全境图》记载,青阳乡列境内17乡之一。
到清朝和近现代,青阳的工商业更是兴盛一时。清朝时期,青阳的粮食、棉布、烟酒、杂货、药材、饭铺等行业交易活跃,为江阴南乡主要的棉市、布市。光绪年间又先后开设了六家茧行,成为江阴最大的茧市。此后,米行、竹行、猪行、棉布店、盐栈相继开设,至1936年,集镇商号超过五百,青阳成为无锡北外的米麦、蚕茧、纱布、食盐的主要集散地。那时便有“小小江阴城、大大青阳镇”的说法,青阳更是被称为“小无锡”。到新中国成立后,青阳依然是苏南最大的蚕茧集散地之一,被称为是江阴第一镇。如今老街上还有一家解放初建设的茧行,集收茧、烘茧、贮藏功能于一体。
这样的繁华见证不止一处。在三元桥的西堍有一间工厂,不同的是工厂却挂着文保单位牌子。据了解,工厂内部有一间厂房为万源布厂的旧址,万源布厂是青阳历史上首家跨地区合资企业,第一家博弈国际市场的企业,客户遍天下。
老街上另一大特色是当地的宗祠文化,其中最出名当属青阳名门葛氏。据记载,葛氏在北宋淳化年间从北方迁来青阳,世代儒家,宋代时有33人进士及第,有“华夏第一进士家族”之称。此外,老街上还有杜氏、谢氏、沈氏等多个当地大姓的祠堂。
(晚报记者 甄泽/文 张嘉硕/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