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古迹寻踪 > 正文

宜兴骆驼墩遗址

2024

08/16

09:36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骆驼墩、仙蠡墩、高城墩、彭祖墩等考古大发现,为确立太湖流域古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依据,也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先民很久以来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

  骆驼墩遗址位于宜兴新街镇夏姜村唐南自然村,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背倚一处由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天然土墩——骆驼墩,面向河湖纵横的水乡平原,自然条件优越。20世纪70年代,当地兴办一家砖瓦厂,在骆驼墩一带取土时,发现了大量磨制精美的石器以及一些陶器和玉器。在之后的全省文物普查中,原宜兴文管会在当地征集到各类文物数百件,认定其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作为国家文物局立项的重点社科项目“环太湖西部史前文化研究”的主要发掘地点之一,2001年至2002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宜兴文管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宜兴骆驼墩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大量墓葬、灰坑等。其中,马家浜文化的瓮棺葬在长江下游是首次发现。另外还发现较为丰富的广富林文化遗存和印纹陶时期的遗存,其时间跨度从距今7000年前后至距今2000年前后。遗址共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余件,各类动物骨骼约2000余件。地层中漂洗出的2000余粒炭化稻米,为研究长江下游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原始水稻的驯化提供了新资料。

  骆驼墩遗址发掘的最重要收获,是发现了以骆驼墩早期遗存为代表的骆驼墩文化遗存,它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特点。骆驼墩陶器有着明显的自身特色,其中腰沿釜可分为罐形、筒形,都是平底,这与迄今发现的马家浜文化诸遗址的同类器之间有明显区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瓮棺葬则更加独特,不见于其他马家浜文化遗址。此外,发现了太湖流域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红烧土地面建筑基址,完整的房屋基址两座,均为圆形。“螺贝堆”的发现也令人惊叹。专家认为,这些螺蛳壳、贝壳都是古人食用后留下来的,古人有意识地将其作为资源存留在一处,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铺设居住区户外活动地面,可以防潮;二是将之击碎混入土中做陶器,增加透气性,也有利于陶器的成型。该遗址陶器的发现,将宜兴制陶工艺的历史上推到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将宜兴的陶艺历史提前了千余年。(张庆 整理)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