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华彦钧和他的《二泉映月》

2024

08/02

08:5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编者按:翻开无锡的历史长卷,在3200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锡凭借她得天独厚的山水地理条件和勤劳朴实的创业精神,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无锡历来有“书画之乡”“民乐之乡”“泥人之乡”“教授之乡”“经济学家摇篮”等美誉。为此,无锡日报在太湖周刊上推出“无锡名片”专题、专版,以期纵览无锡文化的历史渊源,解读无锡文化的个性特质,透析无锡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无锡文化进行全面发掘、整理和总结,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无锡山水之美、人文之厚、精神之丰,从中汲取营养,启迪心智,凝心聚力。

  当郑觐文等人正在致力于中国民乐的现代改革时,另有一些民间艺人,仍然行进在原有的道路上,他们继承了传统器乐艺术菁华并使其有所发展,华彦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1950)是无锡县东亭乡小四房村人,父亲华清和先后为东增道观和城区观前街洞虚宫雷尊殿的主持道士。后来华清和结识了一个姓秦的寡妇并与之同居,生下阿炳。阿炳幼即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八岁时,随父在雷尊殿当了小道士,并在父亲去世后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精于道教音乐,在其熏陶和严格训练下,阿炳十几岁时就能演奏鼓、笛、二胡、琵琶等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成了无锡道教音乐界的名手,被誉为“小天师”。但他并不满足于道教音乐,而是广泛吸取民间音乐之长,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阿炳年少当家不受拘束,沾染了吸鸦片等不良习气,大约在三十五岁时,他的双目先后失明,时人因此称其“瞎子阿炳”。由于当时社会动荡,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活。四十岁时,阿炳与寡妇董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无锡城内崇安寺三万昌茶馆前演奏乐器,说唱新闻。无锡老报人孙云年在他的《江南感旧录》中记录了阿炳痛骂金圆券的唱词:“金圆券,满天飞,花花绿绿的好东西,早上可以买头牛,晚上只能买只鸡。十万金圆券,只够量一升米……”很多时候,他还于傍晚时分,由董催弟搀扶着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随走随拉,寻找卖艺的机会。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曾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扮演盲人群众角色。1939年,他重回无锡,再操旧业;到了1947年,他肺病发作,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苦度日。

  在流浪卖艺的过程中,阿炳大量接触到江南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其创作得到大量新鲜生动的素材。在此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点和演奏风格。阿炳一生沦落底层,挣扎度日,作为一位民间艺人,他也许并不清楚自己的作品有着怎样的艺术价值,他只是在不自觉地不断承继着中国民间音乐的丰富传统,并将其融汇到自己的乐声中。他手中的二胡和琵琶,既是谋生糊口的工具,也被用来倾诉自己的心声。

  此时的阿炳,已如快要熬干的灯油,如果不是一次及时的“抢救行为”,那么他会像以前许多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一样,人去而乐亡。1950年8月,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教授的无锡籍音乐学家杨荫浏,带人携着刚买的、也是全所唯一的钢丝录音机奔赴无锡,在盛巷分两次为阿炳创作或修改过的乐曲录音,共录制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龙船》三首。据当时在场的曹安和回忆,阿炳说他会几百个调子,三天三夜也录不完。又据杨荫浏估计,单是苏南吹打,阿炳就会几十大套。人们记得阿炳常拉的乐曲还有《湖光山影》《无锡景》《行街》《三六》《梅花三弄》等。但因为当时阿炳已经重病在身,所以只录了这些曲子,并且在录音后的当年年底,阿炳就沉疴不起,溘然去世。由于杨荫浏等人的“抢救行动”,没有让《二泉映月》等曲子成为广陵绝响,这是让人额手称庆的事,但阿炳没有能过上更长、更好的日子,他的“三天三夜也录不完”的曲子大多没有来得及流传后世,不禁又使人扼腕痛惜。

  《二泉映月》自面世以来,不仅在国内乐坛上盛演不衰,而且成为国际乐坛上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朵瑰丽之花,如今更是被公认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它是国内二胡演奏名家在音乐会上的常演曲目,是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目;它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弦乐队合奏曲和二胡与民乐队协奏曲;美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的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的里昂交响乐团都先后演奏过这支名曲。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听到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并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又说:“如果昨天之前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

  《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历程的写照,是他倾吐愤懑、憧憬光明的心声。有人说,《二泉映月》表现的是“一把辛酸泪、满腹肺腑言”。《二泉映月》虽然悲伤,但不像《江河水》那样恸哭,而是一种无法发泄、不可排遣的苦闷,是一个经受了常人所没有经受的生死搏斗之后的灵魂得到升华的情感表现,是长歌当哭、痛定思痛、欲哭无泪的状态。凝聚在阿炳琴弦上的音调,是阿炳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艺术结晶,是阿炳丧母、做道士、失明、卖艺的种种痛苦惆怅,是阿炳坚韧不拔、爱国爱家乡的抗争和追求。总之,整首曲子意境深远,是一首乱世中的怨怒之歌。

  《二泉映月》本来没有现在的标题,它原本是一首纯音乐作品,而纯音乐作品是一种非再现性的艺术,所以任何对《二泉映月》内涵的解说和分析,其实都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任何一个听过这首曲子的人,都无法不为这凄哀绝伦的乐声而心灵震颤,低回不已。(刘桂秋)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