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风物 > 正文

我们那时候的读书

2024

06/25

09:16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 金山 文 |

  1964年夏天,考初中,我和姐姐都考取了四中。一家人欣喜不已,像大过年似的。

  由于家庭变故,乡下城里,不断迁移搬家,后在父亲单位北塘糖烟仓库住下,生活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两个孩子又进了一个不错的学校,爸妈一再嘱咐我们,要好好读书。

  那年初秋,来自好多所小学的小伙伴们一起走进中学。我们的中学是无锡四中,天主教堂民主街上的四中。从小学走来,进入中学,我们似乎忽略了懵懂的顽皮,我们似乎懂得了一些什么。新鲜的外语,趣味数理化,韵味语文课,那校园那教学楼那运动场,那图书馆那小足球那支农劳动,中学的一切一切,影响并奠定了我们一生的生活基调和走向。

  中学的一切都是新鲜的。特别是我这样一个来自弄堂小学的学生,感觉中学真是大。学校大,班级多,老师也多。

  教语文的是顾莉芬老师,她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三十一二岁的年纪,母亲般温存亲切。很多同学很多年后回忆,顾老师生活态度淡然而热情,对学生如待自己的孩子。

  上她的课,我总是很兴奋。进入中学课本的一篇篇文学名篇、古今佳作,通过她的讲解,润物细无声地,把声音、色彩、意境和特有的韵味,缓缓植入我们的身心。

  顾老师在课上,在和我们个别交谈里,一再跟我们说,学语文一定要多看书,首先学好课文,打好基础,还要参阅一些有关书籍。让我们知道,课文有时只是一个范文引导,更多更大的学问,在课外书本里。

  顾老师批我们的作文,特别用心。每当作文本发下来,课堂里一阵热闹,大家都急着看她的批改,红笔的勾画,好词好句子,字底划线打连圈,文后点评,都会有较长的文字。叙述要清楚,注意详略得当,用词要确切,要避免辞藻堆砌等等,是她一再的告诫。

  我的作文本上,还有另一个老师的笔迹。那是我的学长李甫生——“题材不集中”“没开初点题,迂回”“对比不够,分段不够”,现在我低声读着你,用心写下的这些挚情评语,甫生兄长,你能听见吗?

  李甫生那时就读我校高三年级,是学校有名的才子,传闻他读古文,已经到了高中老师有时也要请教他的程度,“李白杜甫生”,同学们常这样叫他,跟他开玩笑。他是我的邻家大哥,那年我们居住的弄堂里,有三个孩子考上四中,他得此消息,兴冲冲跑来一个个找我们,拉我们暑假和他一起读书。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喜欢画画,渐渐到喜欢文学,迷恋上文字的。他曾经给我开过书单,文学历史哲学其它,他只是给我写了应读书籍的百分占比,具体书目,让我据喜欢程度自选。我的好些个阅读习惯,如做阅读卡片,好词好句摘抄,包括查字典、带笔阅读等等,都是在跟着他读书的那个时候,慢慢养成的。

  那时学校给初中班级,组织搭配高中班级为辅导班,给我们找了好多这样的大哥大姐“老师”,学生同伴,年纪相仿,容易亲近,带动促进,使我们的学习常常事半功倍,日见长进。

  升入初二年级不久,我们的语文老师病了,有好多老师过来代课,使我们享受到了各种不同的语文大餐。记得高士安老师来给我们上了两节现代文学课,讲解选自周立波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一段《分马》,高老师矮矮的胖胖的,操一口并不标准的外地口音普通话,不紧不慢,却咬字吐音清楚到位,颇有语言力量感。他忽而诵读,忽而讲解,有声有色,把我们,特别是我这个语文迷一下牢牢吸引了。那几堂课,情景声色,一声“分马啰”,一声“韩老六”,几十年后还在我的脑际回旋震荡。

  进了中学,我们有了自己的图书馆。书架林立,书册一摞摞一排排,如山似海。在小学从没有见过这么多书籍,饥渴久了的孩子,像突然看见了肉食和面包,两眼放光,心跳咚咚。

  图书馆在学校老大楼东侧二楼,不长的内走廊连接我们的教学楼,我和同学一起,常在中午和放学后,穿过走廊,上得木楼梯,到图书馆去,阅览室里翻看书籍,浏览报纸杂志,尽兴过瘾。更多时候,我们把喜欢读的书,借回家去。每周借书的日子,是我们读书孩子的节日,把自己喜欢的书抱在怀里,像得了宝贝一样兴奋。两年的短暂时光里,我们每个同学都读了不少书籍。我借阅的书籍,文学类居多。由此,从课本上的少数经典篇目,到窥见文学精品的豹子大象,那时60年代活跃在文坛的作家,特别是散文大家,成了自己追星的目标。如当时以诗化散文享誉文坛的散文三大家杨朔、刘白羽、秦牧(今天时髦的话是美文天花板),他们的作品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不少散文小开本,借了一读再读,爱不释手。几十年后,说起这些书,碧野的《月亮湖》、杨石的《岭南春》、林遐的《撑渡阿婷》等等,那封面,那文字,不自主地,会在脑海里一一浮现。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问题,是基本功掌握不好,和生活经验的大不够。记得那两年,老师领着我们去生活现场,访问过好多社会人物,如惠山泥人艺人陈阿兴、郊区模范农民唐巧云等等,还有征文比赛,文娱会演体育运动会,建校及下乡劳动,都拓展了我们的思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题材。

  数学物理脑袋们在兴趣小组,笔杆子们在讲座在图书馆,乐迷们在音乐教室,体育迷们奔跑在跑道球场,没有压力,没有忧愁,学生们有自己的喜欢和爱好,整个学校是一个开放的跳跃的活动体。

  从班级黑板报,到校黑板报,是我们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我们语文读写的实验场。我们班级的黑板报叫“朝花”,那时我和两三个同学一起,每两三周就得换新一次。从筹稿、编辑到誊写美化,搞得像模像样。班主任顾老师是我们的“军师”,帮我们选题、改稿,指导我们,教我们精益求精。就在我写作这篇回忆文字的时候,翻检过去留下的几本作文本,突然发现一张当年写给老师的小纸条:顾老师,明天要出黑板报了!下面附了我的一首小诗《站在你们一边》。我用纯蓝墨水书写的稿件上,老师用红墨水改动的字迹,依旧清晰如初。

  初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还参加了校黑板报的工作。进学校大门,甬道右侧,四五块大黑板,花花绿绿,图文并茂。那时这就是我们的校报哦!从开始的通讯员,到第二年的记者,语文学习的知识本领,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好多年后,我参加工作,在新闻单位正式成为一名记者时,想起中学的事情,不禁暗自发笑,我早就是一个记者了呀。我们通讯员记者的任务,就是采写稿件,写一些报道文字,也写一些自己创作的小散文、诗歌。记得那时我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红松,比较接近的同学,同班的和外班的,叫着这名字调侃玩笑我。

  自是难忘,总是难忘。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有趣的有劲的事情真是太多太多。这记忆,常常进入我的梦境,撞击我的心灵。

  两年多,太短暂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残忍而无情地告别了校园。我记住了地理老师戴伯勋临别的一句话,“你要相信,学习还是要的,知识还是要的”。

  我要读书。我们别无选择地走进了一所别样的学校,社会大学。我们有最初学习生活给予的一切,有这些垫底,我们没怕,生活继续。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