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无锡新闻 > 正文

我市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应对汛期首场暴雨,快而稳!

2024

06/22

09:2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地铁工地相关工作人员协助指挥车辆通过。(李一芳 摄)

  21日早上,汛期首场暴雨来袭。市气象台相继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黄色预警信号,各地水位持续上涨。13时30分起,我市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汛情就是命令!暴雨期间,各地各条线快响应、稳应对,将暴雨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沿江5个大型泵站首次齐开动

  北排流量520立方米/秒

  21日5时至17时,我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56.9毫米,其中市区78.9毫米、江阴78.2毫米、宜兴29.3毫米,最大点雨量为经开区尚贤河站146.0毫米。全市有24个站雨量超100毫米,11个站小时雨量超50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京杭运河无锡站、锡澄运河青阳站、大塘河陈墅站今年首次超警,最高水位分别达4.35米、4.37米、3.99米,超警0.35米、0.37米、0.09米。西氿宜兴站3.43米,太湖平均3.31米,横山水库28.79米,未超警超汛限。宜兴龙珠、东省庄、东岭3座小水库自然溢洪。运东大包围及各地圩区圩内水位均在安全水位以下。

  降雨前,锡澄河网水位预降至3.40米。降雨期间,沿江闸泵联合全力排水,开机13台,流量340立方米/秒;运东大包围开机12台排涝,流量176立方米/秒。

  “此次暴雨涝水北排很给力。”市防办人士说。下午,5名江阴江堤闸站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被临时抽调至新建成的新桃花港水利枢纽协助排涝。13时30分,5名工作人员赶到枢纽后,没来得及喝口水就迅速投入开机准备工作,检查高低压柜、循环冷却系统等。13时40分,利用长江低潮位排涝、长28米的三孔闸站关闭。14时,确保泵机等排涝设备“健康”后,3台高10多米的泵机如期启动。“暴雨来临,这里就是‘无声的战场’,每个人都要拿出十二分精神应对,确保机器正常运转、有效排水。”枢纽负责人沈超群说。令人振奋的是,当日江阴锡澄运河、白屈港、新桃花港等5座大中型水利枢纽首次在汛期“五箭齐发”。再加上省管的新沟河枢纽,我市沿江北排能力达520立方米/秒,是6年前的3倍多。

  优化库点布局

  自主研发“排涝单元”前置

  暴雨来临,排涝设备备足、前置并在出现突发情况时迅速到位,是平稳度汛的关键。

  20日,可长期驻扎在易积水点排涝的2台集装箱式“排涝单元”,已按市防办要求在贡湖大道旁“安营扎寨”。9时,观山路上高2.2米、长4.5米的黄色“排涝单元”处,工作人员掀开后盖拿出软管,一头铺设至积水处,一头伸入雨水井内。在车内的泵机作用下,道路积水快速排至井内。“‘排涝单元’是无锡研发的,由卡车运到指定地点后就能长期工作,每小时排涝量达800立方米,不仅功率比一般移动泵车大,内部还设有休息设施,方便人员24小时值守。”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冯晓说。2台“排涝单元”,加上当地物业公司出动的2辆总排涝量为5000立方米/小时的移动泵车,半小时左右就完成了道路积水抽排。

  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该中心还优化了防汛设备储放库点布局。在高桥闸站,2辆排涝流量分别为4000立方米/小时、1500立方米/小时的移动泵车在机库静候待命。冯晓说:“惠山、梁溪区为暴雨多发地,遇到特殊情况移动泵车半小时左右就能赶到,比从严埭港储备库出发要节约半小时左右,为防汛增强了保障。”

  道路、小区防汛多方联动

  有效减少出行障碍

  21日10时25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值班室接到电话称“梁溪区绿塔路槐古大桥下有积水”。值班人员详细询问积水面积、深度等情况后,迅速上报市防办。3分钟后,梁溪水务有限公司就接到街道防办指令,结合公司属地巡查情况,派出一辆排涝量为100立方米/小时的移动泵车前往处理,并在路边设立警示牌,及时疏散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2小时后,积水基本解决。“这里是老城区的低洼处,暴雨下附近古运河水位上升,积水外排速度就比较慢,主汛期我们加大巡查频次,再加上群众和防办畅通沟通,让我们能因时因地合理配备排涝泵车快速排涝,最大限度减少居民出行障碍。”梁溪水务养护片区负责人刘宏元介绍。

  蠡湖街道路劲天湖隽苑小区居民陈老伯认为,“一处有涝多方共除”让老百姓看到了暴雨下的温暖。上午9时,小区约160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天花板上往下渗的水形成了“水帘洞”。物业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即通过微信群联系城管以及街道工作人员。经排查,这是由于前期业主装修时将下水管道截掉了一部分却没有封堵导致的。很快,保洁、保安、施工人员等40余人一起排涝抢险。一个多小时后,地下车库积水排除,涉险区域停放的50多辆车安然无恙。

  从市防办了解到,当日部分道路、小区发生短时积水现象, 市政、水利、消防、城管等部门联合加强处置,至16时左右积水已处置到位。(朱雪霞、见习记者 邹晓琳)

  闻汛而动

  市公路管理和应急指挥中心对全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进行24小时全天候视频巡检。(徐兢辉 摄)

  公安 全天值守,清隐患保畅通

  昨日,全市公安部门切实强化24小时应急值守和指挥调度,快速响应做好防汛应急处置应对工作,组织协调相关应急联动单位及时处置各类突发险情。

  交警支队加强警力,在主干道、高架、匝道等重点路段和重点路口,全警上路开展交通疏导和事故快处,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全市高速公路限速每小时80公里。指挥中心内,民警24小时执勤,加强对辖区主要道路、重点部位的视频巡检,及时发现掌握道路积水、信号灯运行等情况以及其它安全隐患,指挥调度警力开展应急处置。各板块公安机关组织民警深入辖区临水、低洼小区、建筑工地、农田大棚等重点部位开展拉网式排查帮助群众排查整改屋顶漏水、电线裸露、雨棚老化破损等各类风险隐患。新吴公安分局后宅派出所民警和辖区农户们一起检查蔬菜大棚,“风大雨大,记得加固大棚,及时排水”。后宅派出所民警周业朝挨个提醒。经开公安分局东夅派出所民警在临河的树园新村开展走访排查,检查老旧房屋防雨情况,帮助居民排水、提醒雨天用火用电安全。 (崔欣润)

  城管 逐路巡查,除垃圾通堵点

  昨日,全市城管系统迅速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及时增援力量到雨量最大的无锡经开区排险,组织人员逐路巡查重点区域的排水设施及安全隐患。

  6月21日0时至12时,全市城管系统共出动巡查人员800余人次,发现严重积水点位40余个,打开道路排水口井盖350余个,加速积水排出。市区共计出动环卫人员7932人次,1054车次,清理垃圾约5.8吨。

  在湖滨商业街,滨湖城管蠡湖中队队员手动清理积水路段井盖上堵塞的树叶、碎石子等垃圾,及时疏浚排水口,以增加积水路段的排水速度。在南尖社区低洼路段,暴雨的不断倾泻对道路排水系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梁溪城管队员发现后,迅速打开排水井盖,路段积水现象很快缓解。锡山城管调用大功率排水设施“龙吸水”,排除无锡东站、丹山路等处的严重积水。当天上午,全市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无锡经开区。市城管执法监督局共出动执法人员60人次、车辆18辆次,驰援经开区做好暴雨应急防汛工作。(卢易)

  市政 下穿立交,19处均未积水

  瑞星家园小区北门下水管堵塞返水,市政人员紧急赶往现场进行排水。

  昨天,全城随处可见黄色市政车辆和风雨中来回奔波的橙色身影。以往易淹易涝的公铁下穿立交是否还是积水“重灾区”?今年新改造的易积水点项目有没有经受住考验?

  上午10时,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接到“报警”:短短20分钟,凤翔立交泵站在满负荷运行下,泵池液位计监测水位从1.8米上涨至3.2米。“我们将随时启动应急预案保障下穿立交正常运行。”相关负责人曹平表示。附近24小时值守的养护人员一边启动备用水泵助力泵站快速排水,一边由专人清掏雨水井并做好应急准备。30分钟后,凤翔立交泵站泵池液位恢复正常。该立交还配备了一辆每小时可排3000立方米的“龙吸水”泵车。据悉,经过移动泵车和应急值守人员的作业,当天市管的19座公铁下穿立交均未出现积水。

  在运河东路(近新光路辅路)附近的匝道口,上午8点开始,一辆移动泵车便开始把新光路辅路匝道内的积水通过尼龙管“派送”至运河东路收水井,缓解新光路辅路的排水压力。据悉,去年下半年,运河东路(近航道管理处)路段把原有直径225毫米的管道“扩容”为直径355毫米,记者在现场看到,水流顺着地势往收水井走,汽车一路驶过,没有水花飞溅。(姚程玉 文/敖翔 摄)

  地铁 一站一图,智慧防汛护航

  连夜铺设防滑垫、站内全动线“防滑提示”、沙袋准备就绪、24小时不间断巡查设备设施安全情况,“一站一图”全线网智慧防汛。昨天,无锡地铁线网运营有序,智慧防汛“在线”护航,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昨天上午,市民卢女士从地铁1号线堰桥站走出,地铁站连廊内没有积水,“小心路滑”的指示牌沿路摆放,身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正在引路。“外面雨下这么大,地铁里没什么感觉,就是地面潮湿了一点,但是空调开得很足,不感觉湿热。”卢女士说。入梅前,无锡地铁细化重点区域管控要求,“绘制”了89份车站防汛风险地图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一站一图、一站一预案”。在地铁三阳广场站车控室内,地势低洼处现场水位数据、防汛信息,通过视频监控的大屏幕一目了然,水位超阈值还能自动报警提示。“无锡地铁智慧防汛平台将在此轮迎战‘暴力梅’中发挥重要作用。”地铁运管工作人员表示。

  高温高湿梅雨季,车厢通风是关键,检修人员已完成对空调系统制冷及通风设备功能的全面排查,确保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孙倩茹)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