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太湖e评 > 正文

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让千年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2024

06/11

09:43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悠悠运河,以水为脉,润泽众生,传承千年。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这条“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掀开生命的全新篇章,“唤醒”沿线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的大年,是“一产”(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遗10周年,也是“一带”(大运河文化带)和“一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推动“一产”“一带”“一园”融合发展,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引领示范意义。

  中国的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它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如诗如画,川流不息,是一部流动的、活着的、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中国大运河历经2500余年时光,已发展为一条全长3200公里、贯通5大水系、穿越8个省(直辖市)的人工河道。它延绵不绝,沟通南北,贯联古今,和万里长城共同在中华大地写下顶天立地的“人”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和延伸,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更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保护传承利用的方式方法,努力推动“一产”“一带”“一园”融合发展,让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时代新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要求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

  城市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盛;运河因城市而兴,因城市而荣。城市与运河唇齿相依,共荣共生。从“漕盐都会”淮扬文化高地,到“雄武厚土”楚汉文化高地,再到“十朝文枢”金陵文化高地……大运河文化融合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的漕运文化、商贸文化、乡土文化、风俗文化、生态文化是大运河的宝贵文化资源。今天的千年运河正活化两岸文脉、造福亿万人民。放眼未来,我们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创新大运河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运河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影视动漫、文化演艺、艺术创作、创意设计、文化装备等行业;加强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与廊道线路的跨区域整合,开发漕运之路、诗画之路、古镇之路、曲艺之路等运河旅游精品线路和黄金水道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文化研学、文化演艺、体育休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把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旅产业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让大运河文化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让我们用心用情保护运河璀璨的文化遗产,将文化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推动大运河“一产”“一带”“一园”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时代新貌。(华熠平)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