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4年专题 > 文化中国行 > 最新报道 > 正文

文化中国行|“苏而新”,古城保护的“苏州样本”

2024

05/02

17:57

来源

交汇点新闻

分享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4月20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报道调研行走进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江南古镇同里。古宅深巷里,吴侬软语,春茶飘香;旖旎碧波上,游船穿梭,橹声欸乃;古戏台上,锡剧折子戏吸引中外游客驻足观看。

  春日的同里古镇尽显水韵之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越 摄

  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里镇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神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莫道园林小,佳景知多少。退思园是同里的核心景观,为晚清私家园林建筑的经典之作,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站在水香榭旁,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闰娓娓道来退思园的历史。退思园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整体布局隽巧适度,简朴淡雅。园以池为中心,亭台楼阁轩榭,假山曲桥回廊,或贴水而建,或直接建于水面之上。整座园林犹如漂浮于水上,被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誉为“贴水园林”。

  江南水乡文化景观千年传承的活态样本在眼前打开。岁寒居、水香榭、退思草堂、眠云亭……经过漫长的岁月,如今的退思园中,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在退思园的修缮和保护中,我们坚持以历史资料为蓝本,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构件,使用原工艺,让一屋一瓦、一草一木都能保存历史信息。”薛闰说。

  如今,54公顷的同里历史镇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15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曾是摆在吴江区文保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我们注重新旧融合,合理利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维护古镇风貌的多样性,完整诠释同里发展脉络。”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说,他们近两年转变思路,从对文物建筑的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保护,对破损较严重的古建筑进行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档,为后续保护传承提供数字化支撑。同时,合理利用古建筑,使其焕发新生活力。位于同里古镇富观街48号的经笥堂是一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如今变身为同里自营服务品牌“同小鲤”的文创空间,成为年轻人来到同里必访的打卡地。

  依水成街、环水设市、傍水成园。同里也是一座“生活着的古镇”,目前有约4500户、1万多人生活在历史镇区内。苏州市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张进军表示,近年来,同里充分尊重居民需求,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利用“智慧同里”工程,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支撑,提升了古镇精细化管理水平,保持了古镇的烟火气息,让江南水乡生活图景更加灵动鲜活。正如我国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所说:“同里在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发展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让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旅游事业都处于健康发展状态,在中国古城镇保护发展中打造了一个示范。”

  好的城市既有空间的整体性,又有时间的连续性。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苏州“整体保护”的前瞻思路和生动实践值得探究。

  评弹旖旎,少女簪花而游,穿过宋代的苑桥,从时光深处款款走来。历史与当下、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平江图”在眼前铺展。这里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街区现存的整体布局与宋代《平江图》基本一致,“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穿越800余年烟火延续至今。

  “苏而新”,道出苏州城市的“双面绣”气质。2020年,姑苏区首创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54个街坊、14.2平方公里内的房屋、古井、古树、桥梁等每一个“细胞”,进行全面、深入地画像;同时推进“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工程”,将文物建筑一比一复制到“云端”,实现文物建筑的“数字孪生”。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告诉记者,区古保委正提炼形成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方法论与操作模式,“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姑苏样本”的一大亮点。

  截至目前,“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累计完成古城27个街坊信息采集以及20处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形成推荐历史建筑201处,研究历史院落案例157个,新发现古井、古树、门楼等各类保护要素2884处。“‘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有助于摸清古城资源家底,甄选保护对象,为规划编制、保护更新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支撑。”王永法说。

  龙年新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日均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8000户原住民则悦享“15分钟生活圈”。“全域旅游”和“苏式居住”并行不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道出了人们心头的共识。

  在平江路上的羿唐丝绸店,老板周欣笑着展示店里走俏的一款丝巾。“这条丝巾融合了虎丘塔、拙政园、平江路、沧浪亭、留园太湖石等多种图案元素。”店里另一套热销的国礼系列,则是赠送给迪拜公主、德国总理和威尼斯市长的同款礼物。一条承载着苏州千年文化积淀的丝巾,犹如“丝路”一般,将世界温柔相连。

  “激活”,是苏州古城保护传承的关键词。文化遗产如何活出精彩模样?在苏州,众多园林古宅都在努力寻找与之契合的当代功能。2023年12月21日,潘祖荫故居获评202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潘祖荫故居的活化利用已成为苏式典范。

  步入潘祖荫故居·探花府,由苏州文旅集团1∶1复制的大盂鼎、大克鼎陈列在“文旅会客厅”中,两座宝鼎包含了“问鼎江南”的美好寓意,也是对潘祖荫收藏国宝、潘达于保鼎献鼎的纪念与铭记。如今,这座建于清代的潘祖荫故居化身精品酒店、主题书房,定位为“传统苏式生活的活化见证”。园林文化浸润现代美学,人文情怀融入星级服务,老宅赓续了文脉,也迎来了新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姑苏区沧浪街道道前社区党委书记沈敏敏说,“百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文化自信,激励更多居民加入“自主更新”的队伍中来。“他们有的请来专业的建筑设计公司,有的找到‘香山帮’的传人,他们把对古城的认同感、自豪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家园而奔走的努力。”

  “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在前行中刻画了时光的履痕,留下了她的根脉所系、灵魂所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冯圆芳 秦建茹 曹阳 高鑫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