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古迹寻踪 > 正文

在无锡,“桥”见江南

2024

04/09

10:08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若到江南不看桥,恰如江南未曾到”,桥,是江南最具特色的地域符号。桥面交织着水乡泽国的历史和命运,桥下流淌着烟雨江南的情感和追忆。桥是江南水乡停泊的梦,也是无数游子心中难解的乡愁。古桥,记录着过往脚步,承载着历史沧桑,从那一块块袒露的桥石上,总能阅读到久远的故事。

  一

  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无锡,长江奔腾入海,运河穿城而过,水网纵横交错,大小河流6000多条,全市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0%以上,为了生产和生活,人们广架桥梁,根据无锡首次桥梁普查统计显示,全市共有桥梁3200多座,是名副其实的千桥之城。

  无锡的桥,不仅数量多,同时种类丰富,历史悠久,从梁桥到拱桥、从砖桥到石桥,加之碇步、吊桥、廊桥……各式桥梁一应俱全,体系完整,可以说是一个露天的桥梁博物馆。

  无锡最为有名的桥,当属“清名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无锡“寄畅园”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并一直流传至今。清名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43.2米,宽5.5米,桥孔跨度13.1米,像一条美丽的彩虹,悬挂在运河之上。拱圈采取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有11个圈节。每个圈洞两侧都刻有题字,记录了桥梁历史和更名经过。桥身上古老的石纹,在河水的冲刷下,斑驳模糊、饱经风霜,宛若印刻着时光的年轮。沿着石阶逐级而上,运河韵味悠长,两岸垂柳扶风,双眸远眺时,便是凭栏意境,闲愁千古,水亦流千古。

  不远处的大公桥、伯渎桥、定胜桥、跨塘桥,联通着历史街区的两岸,夜幕低垂、晚风细软,人群推杯换盏,音乐此起彼伏,旧时光和新时尚完美融合,桨声、灯影、古桥、民居,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上画廊。

  无锡的桥,既入得了人间烟火,也守得住一方静气。在惠山脚下,不经意间,就会走过一方三孔石梁桥——金莲桥。该桥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无锡市内现存的最古老石桥,虽然经过多次修缮,但最初的石材依然清晰可见,见证着历史岁月的流转。金莲桥下金莲池,待到莲花盛开时,别有一番风韵,这也让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写下了“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的佳句。穿过金莲桥就是御碑亭,再往前则是惠山寺,1000年的古刹,800年的老桥,600年的银杏,加之唐代的听松石床、清代的御碑和匾额,在暮鼓晨钟声中,自有幽雅娴静的味道。

  “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在无锡,桥一直是最为靓丽的景。早春时节,小雨不紧不慢,如烟如雾,飘丝细雨拂过青石板路,勾勒出最为鲜明的江南意境。在这幅山水画中,忽高忽低的桥,是最为灵动的音符。

  位于锡山的荡口古镇,就有20多座各种各样的桥。它们有的象征吉祥如意,比如永安桥、如意桥、泰平桥、迎福桥等;有的劝人为善,比如孝义桥、千虑桥、积善桥、双梧桥;有的歌颂品德,比如嵩峰桥、兰雪桥……在一系列国学感满满、寓义十足的桥当中,偶尔也有几个土味的“显眼包”,卖鸡桥、卖鱼桥,这些以场景命名的桥梁,为水墨江南添了一抹亮色。漫步其上,一步一景,一桥一念,桥下悠悠春水,两端是枕水而居、粉墙黛瓦的历史建筑,古寺、义庄、古塔掩映其中,春花新绿,樯橹桨声,白云苍狗,炊烟袅袅……这些元素并置眼前,便是江南风情的极致处。

  二

  桥是风景,更是生活。在无锡历史上,桥一直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根据《无锡历史掌故丛书》记载,过去仅无锡市区就有280多座桥,在小小的龟背状老城,曾经更是建有63座桥。

  这些桥,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虽然很多已经有名无实,仍然还有不少被印刻在城市的地名里。比如,惠山的堰桥街道,历史上先后属于兴宁乡、天上乡,昌明的经济流传下了繁盛的文化。堰桥街道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前村,99处明清建筑遗存,孝愉路、百年钟楼、胡汉学旧居、积谷仓、救熄会等21处文保单位,诉说着往日的荣光,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摇篮”“华夏科教文化第一村”。又比如,葛埭桥村,这个由萧焕梁发起,薛南溟等人赞助修建的村落,至今保留着大量民国时期的建筑,日用百货、鱼行、饭店、茶馆、邮政、诊所等一应俱全,虽然繁华逝去,但在葛埭桥“遗迹溯仙翁,昔日成梁犹姓葛;留名称豪杰,当年进履共知张”“源自二泉来,为束长溪弯一曲;基从万历肇,永同军嶂峙千秋”的桥联,仍然可见当时的豪气干云。迎龙桥、钱桥、厚桥、芳桥、亭子桥、巡塘桥……任时光奔流、地貌变化,记忆中的那个“桥”还是镌刻进了城市的发展历程中。

  桥上望一路,是水乡,桥边吟一路,是人生。许许多多的桥,也见证了各色各样的故事。最为知名的莫过于大文豪苏东坡和玉带桥的典故。相传北宋元丰年间,大文豪苏东坡从龙池山澄光寺出发,前往善卷洞游玩,被一条小河拦住去路,正当发愁之际,看到一条小船上两个农夫正在罱河泥,东坡请求农夫渡他过河,结果农夫给他出了一个刁钻的对子“泥罱罱泥,泥鳅钻出泥罱眼”,好在东坡看到小孩牵着的水牛,灵机一动,用“水车车水,水牛盘过水车头”的对子完美过关。在过河之后,东坡感叹农人的不易,解下玉带作为造桥费用,桥落成后,村民为感怀东坡捐带造桥的义举,题名为“玉带桥”。斯人已远,玉带桥犹在,至今也是“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美好注脚。

  在无锡,还有状元蒋重珍和他的状元桥,还有“水没杜大昌”的梁塘桥,还有“桥挑庙、庙挑桥”的各种典故……“至今题柱怀司马,终古临流赋卧虹”,桥背后的故事,皆如陈酿,细细品咂,别有一番滋味。

  三

  一座桥,既是一段历史,也是一种文化。人们爱桥,爱它带来的审美意境,爱她蕴含的人文气质,爱她光风霁月的品格。

  桥承载着美好和期盼。在江南,即使一座不足几步的桥,也要取个让你欢喜的名字,安宁、广济、通济、团结、迎祥……这些名字,在桥的两头一笔一画镌刻在石板上,或篆或隶,或工整或飞舞,如兰亭,如碑石,让我们的行走步步生莲,情韵绵长。

  在无锡,兴隆似乎是人民的最爱,曾有学者统计,以“兴隆桥”命名的就有西门兴隆桥、惠山浜兴隆桥(今寺塘泾桥)、北门内兴隆桥、羊腰湾兴隆桥、伯渎港兴隆桥、宜兴兴隆桥、江阴兴隆桥以及陆区兴隆桥等8座,根据百度地图搜索,和兴隆桥有关的地名就有40多处,真正反映了无锡工商的基因底色。

  桥镌刻着乡愁和记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江南游子的文化记忆中总少不了那座儿时的桥。桥的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远方。有叱咤政坛的秦邦宪、陆定一、王昆仑;有饮誉文化界的钱穆、钱锺书、顾毓琇;有商界领袖周舜卿、荣德生、唐保谦;有书画名家吴冠中、徐悲鸿、周怀民……人们从无锡的桥上走出去,离开无锡闯荡出自己的天地。不管走得多远,都还是忘不了回家的这座桥。这些桥出现在许倬云魂牵梦萦的家乡里,也记录在吴冠中的《无锡人家》《春到江南》里。桥上的青石板上,承载着无数游子离乡的踌躇满志与归乡的喜悦辛酸。

  桥见证着精神和关怀。无锡的桥,有着水的软和温。吴子敬捐资修建的吴桥流传千古,荣氏兄弟的百桥公司,造福桑梓。根据《无锡县志》记载,荣德生、陆培之、薛南溟、祝兰舫组成的百桥公司,在8年左右时间里,共计建成大小桥梁88座(经市民胡寿松先生整理编写国棉一厂史料时考证,并经一年多时间查访证实,实际建桥92座)。无锡的桥,同样也有石的刚。无锡不少的桥上都有着抗争和奋斗的故事,鸭城桥、皋桥、西水关桥、吴桥、西定桥等等,都留下了与日寇战斗的记载,彰显了无锡人遇难不避的斗争勇气。

  岁月流逝,社会变迁,历史上绵延千百年的河桥街巷,一点点地走向消失。河道被涵洞取代,桥梁或损或拆,“一弓九箭”的城市水系,也早已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大道。但这些记忆中的桥,仍然跨越时空、链接心灵,在悠久的桥梁上,成为记录城市发展的“活态纪念册”。(赖聪聆 文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